北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
(2011-11-22 23:14:15)
标签:
杂谈 |
一、总叙焙名
北苑诸焙,或还民间,或隶北苑,前书未尽,今始终其事。
旧记:建安郡官焙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间所苦。我宋建隆(960年)以来,环北苑近焙岁取上供,外焙俱还民间,而裁税之。至道(995—997年)年中,始分游坑、临江、汾常、西蒙州、西小丰、大熟六焙隶剑南(今南平),又免五县茶民(徭役),专以建安一县民力裁足之。庆历中(1041—1048年),取苏口、曾坑、石坑、重院,还属北苑焉。又丁氏旧录云:官私之焙千三百三十有六,而独记官焙三十二:东山之焙十有四(北苑龙焙、乳桔内焙、乳桔外焙、重院、壑岭、渭源、范源、苏口、东宫、石坑、连溪、香口、火梨、开山),南溪之焙十有二(下瞿、蒙州东、汾东、南溪、斯源、小香、际会、谢坑、沙龙、南乡、中瞿、黄熟),西溪之焙四(慈善西、慈善东、慈惠、船坑),北山之焙二(慈善、丰乐)。
二、北苑(曾坑、石坑附)
三、壑源(叶源附)
建安郡东望,北苑之南山,丛然不秀,高峙数百丈,如郛郭焉,民间所谓捍火山也。其绝顶西南下视,建之地邑,民间谓之望州山。山起壑源口,而四周抱北苑之群山,迤逦南绝,其尾岿然。山阜高者为壑源头,言壑源岭山,自此首也。大山南北,以限沙溪,其东曰壑,水之所出,水出山之南、东北,合为建溪。壑源口者,在北苑之东北,南径数里,有僧居,曰承天,有园。陇北税官山,其茶甘香特胜。近焙受水,则浑然色重,粥面无泽。道山之南,又西至于章历,章历西曰后坑;又西曰焙山;又南曰新宅,又西曰岭根,言北山之根也。茶多植山之阳,其土尺埴(即粘土),其茶香少而黄白。岭根有流泉,清浅可涉,涉泉而南,山势回曲,东去如钩,故其地谓之壑岭坑头,茶为胜绝处。又东别为大窠,坑头至大窠为正壑岭,实为南山,土皆黑埴,茶生山阴,厥味甘香,厥色青白,及受水则淳淳光泽。民间谓之冷粥面,视其面涣散如粟,虽去社芽叶过老,色益青明,气益郁然,其止则苦去而甘至。民间谓之草木大而味大是也。他焙芽叶,过老色益青,浊气益勃然,甘至,则味去而苦留为异矣。大窠之东,山势平尽,曰壑岭尾,茶生其间,色黄而味多土气。绝大窠南山,其阳曰林杭,又西南曰壑岭根,其西壑岭头,道南山而东,曰穿栏焙,又东曰黄际,其北曰李坑,山渐平下,茶色黄而味短。自壑岭尾之东南,溪流缭绕,冈阜不相连附。极南,坞中曰长坑,逾流为叶源。又东为梁坑,而尽于下湖。叶源者,土赤多石,茶色明,其中色多黄青,无粥面粟纹,而颇明爽,复性重喜沉,为次也。
四、佛岭
" J9 v* V' i# X3
}
佛岭连接叶源、下湖之东,而在北苑之东南,隔壑源溪水,道自章阪、东际为丘坑,坑口想到地壑源,亦曰壑口,其茶黄白而味短。东南曰曾坑(今属北苑),其正东曰后历,曾坑之阳曰佛岭。又东至于张坑,又东曰李坑,又有埂头、后洋、苏池、苏源、郭源、南源、毕源、苦竹坑、岐头、槎头,皆周环佛岭之东南,茶少甘而多苦,色亦重浊。又有笪(音胆,未详此字)源、石门、江源、白沙、皆在佛岭之东北,茶泛然缥尘色而不鲜明,味短而香少为劣耳。
五、沙溪
沙溪去北苑西十里,山浅土薄,茶生而叶细,芽不肥乳。自溪口诸焙色黄而土气。自龚漈南曰挺头,又西曰章坑,又南曰永安,西南曰南坑漈,其西曰坪溪,又有周坑、范源、温汤漈、厄源、黄坑、石龟、李坑、章坑、章村、小梨,皆属沙溪,茶大率气味全薄,其轻而浮,勃勃如土色,制造亦殊。壑源者不多留膏,盖以去膏尽,则味少而无泽也。茶之面无光泽,故多苦而少甘。
六、茶名
茶之名类殊别,故录之。
茶之名有七:一曰白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约,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今出壑源之大窠者六(叶仲元、叶世万、叶世荣、叶勇、叶世积、叶相),壑源岩下一(叶务滋),源头二(叶团、叶肱),壑源后坑一(叶久)壑源岭根三(叶公、叶品、叶居),林坑黄漈一(游容),丘坑一(游用章),毕源一(王大照),佛岭尾一(游道生),沙溪之大梨漈上一(谢汀),高石岩一(云擦院),大梨一(吕演),砰溪岭根一(任道者)。
次曰甘叶茶,树高丈余,径头七八寸,叶厚而圆,状类柑桔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寸许,为食茶之上品。
三曰早茶,亦类柑叶,发常先春,民间采制为试焙者。
四曰细叶茶,叶比柑叶细薄,树高者五六尺,芽短而不乳,今生沙溪山中,盖土薄而不茂也。
五曰稽茶,叶细而厚密,芽晚而青黄。
六曰晚茶,盖鸡(注:疑为稽)茶之类,发比诸茶晚,生于社后。
七曰丛茶,亦曰蘖茶,丛生,高不数尺,一岁之间发者数四,贫民取以为利。
七、采茶
辩茶须知制造之始,故次。
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俱不佳,惟过惊蛰者,最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诸焙后北苑者,半月去,远则益晚。凡采茶必以晨兴,不以日出,日出雾稀,为阳所薄,则使芽之膏腴,泣耗于内。茶及受水,而不鲜明,故常以早为最。
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温易损。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
民间常以春阴为采茶得时,日出而采,则芽叶易损,建人谓之采摘不鲜是也。
八、茶病
试茶辩味,必须知茶之病,故又次之。
芽择肥乳,则甘香而粥面,著盏而不散;土瘠而茶芽短,则云脚涣乱;去盏而易散,叶梗半,则受水鲜白;叶梗短,则色黄而泛。梗谓芽之身,除去白合处,茶民以茶之色味俱在梗中。
乌蒂、白合,茶之大病。不去乌蒂,则色黄黑而恶;不去白合,则味苦涩。——丁谓之论备矣。
蒸芽必熟,去膏必尽。蒸芽未熟,则草木气存,适口则知;去膏未尽,则色浊面味重。
! v+ O5
e, c5 Z3 U
受烟则香夺,压黄则味失,此皆茶之病也。受烟,谓过黄时,火中有烟,使茶香尽,而烟臭不去也。压去膏之时,久留茶黄未造,使黄经宿,香味俱去,弇然气如假鸡卵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