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黛玉进贾府之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教学设计

(2012-11-11 10:15:33)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二语文组

《林黛玉进贾府之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琼山中学语文组 蔡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必修三)中国古代小说单元的课文,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的重点篇目。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巩固、深化小说鉴赏的知识,学习文章塑造人物时运用的细腻鲜明的刻画笔法,提高阅读、欣赏、评价小说的能力,并有助于训练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等方面的能力,结合高中阶段学习重点和本课的主要内容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网络平台与多媒体课件的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帮助他们了解典型环境描写及其特点,学习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人物性格及刻画方法,以及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课外阅读量较小知识面面也相对狭窄,对《红楼梦》的相关知识更是了解甚少。他们对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描写并不陌生,只是在尝试创作的过程中,目的往往不够明确,不能有效地将方法运用到写作中,本堂课我将本着巩固基础、迁移知识、加强能力的原则,补充延伸教材内容,采用设疑激趣、启发调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因为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将要求学生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对学生的网络技术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授课之前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网络知识传授。

(三)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要让学生了解、搜集《红楼梦》的相关知识并能运用人物描写来写作,除了要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交流,还需要长时间地积累和实践。因此,需要的是一种可以既满足实时性,又能够将学生作品进行整合展示交流的教学平台,而课件与网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三个人物性格学习小说中刻画人物典型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鉴赏《林黛玉进贾府》,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合作交流,实现能力锤炼和提高,达到阅读、赏析、合作、探究的要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出个性化人物的笔法,并且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有关的交流与探究。

(二)教学难点:

个性化人物的笔法在小说中的创作运用。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步骤

目标与内容

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

整合点与软件

 

创设情境

话题激趣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歌中所描写的是哪两个人,他们又拥有着什么样的人生与运?”

通过歌曲《枉凝眉》这首歌,引出《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个重要的人物角色,引发学生对人物的特殊情感。

在课前利用多媒体中的media player播放器播放歌曲。

 

 

 

 

重点赏析

分析人物

人物形象赏析  
采用师生共同讨论及教师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
1.
分析林黛玉的形象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A.众人眼里的黛玉 病弱、不足 

B.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标致不凡  

C.宝玉眼里的黛玉→ 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病美人 
(2)
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A.
大舅母留她吃饭时     

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B.
在 王夫人那里择座

谨小慎微  寄人篱下
C.
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          

 自尊心  自卑感
D.
对读书的回答                      
小结: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2.
分析王熙凤的形象
(1)
勾画出描写王熙凤的有关段落。
(2)
作者为了刻画王熙凤的性格,主要从哪几方面来勾勒?
A.
写出场: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贾母介绍  →  性格泼辣   宠爱
B.
绘肖像:
服饰:集珍宝珠玉于一身  →  贪婪与俗气   内心世界的空虚
容貌:三角眼”“吊梢眉”“丹唇”“粉面” →  外表美丽   刁钻狡黠的本性 
C.
见黛玉:
先是恭维            察言观色
继而拭泪  →   机变逢迎
转悲为喜            得宠
D.
回王夫人:
小结:通过上述对王熙凤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其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驶舵、笑里藏刀。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3.
分析贾宝玉的形象
自由讨论: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点评。
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
出场前用世俗的观点加以侧面勾勒
A.
夫人语云 →   格格不入
B.
林黛玉听母亲曾言  →    叛逆
(2)
出场后的肖像、语言行动正面描写。
A.
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    眉清目秀、英俊多情 
B.
出场后的语言行动描写  →    骄横不羁  
(3)
《西江月》的两首词,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分析宝玉的形象:反封建  厌弃功名利禄  独立不羁  

小结:通过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能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更全面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

利用幻灯片进行整合,通过媒体播放器百度网络视频搜索《红楼梦》,找到相关视频进行播放。

 

 

 

 

 

 

 

 

 

方法小结

自学巩固

 

我们分析完了课文中三个主要的人物,在分析过程中学会了刻画人物的方法,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以致用,在以后的鉴赏和写作当中要学会运用。

1.个性鲜明的外貌描写。

2.先声夺人的出场描写艺术。

3.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

4.个性化的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总结课文有关人物形象描写的知识点,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描写方法有个概念上的认识,同时可以将教学目标过渡到实际写作中去。

 

 

 

 

 

运用PPT幻灯片进行展示总结。

 

 

 

 

 

 

 

 

 

实例为媒

方法指导

 

 

展示人物形象描写的几种常用方法: 1.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4.心理描写

5.神态描写

通过回顾此前曾学习过得小说篇章,总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在班级博客中设置好相关的讨论帖,教师预设相关知识,同时让学生寻找与具有相关描写方法的句子,然后发表出来相互学习。通过比照分析明确作者描写人物方法的作用。

在技能上学生应可以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特定的信息,并对有关信息进行梳理和筛选。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自主参与也使得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更强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自觉探求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迁移应用

作品展示

 

运用博客,描写我的     (爸爸、妈妈、同桌、老师等)运用外貌、动作和语言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侧面(比如生气、开心、困乏、兴奋、深沉、幽默、搞笑、严肃、慈爱等等),描写一个片段。

展示之后,大家相互交流经验。

 

 

 

 

在运用博客平台创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实时欣赏其他同学的奇思妙想,可以增强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地进行创作,而教师之前的提示及方法指导便能更好的实现。在评选展示和互动交流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在阅读交流中取长补短。

 

这是一种自由开放,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便于师生主动参与和交流的教学活动。利用博客即时性、直观性、高效性的特点,学生创作过程中,可提交、可阅读、可评论,这种大环境影响下会使得学生的思辨性有相当程度的提高,提高了自身的学习兴趣。

 

 

 

 

点拨得失

巩固成果

 

课堂小结:

1)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2)人物形象描写的作用和创作方法。

3)以班级博客作为学习园地,布置课后拓展性练习继续交流。

 

博客平台的展示总结,有利于学生温故知新,而对于这一知识与训练结合一体的展示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在课外课程资源的发掘上也获得巨大积累。

幻灯片(ppt)总结归纳要点,简明意赅。课后通过班级博客继续学习,让学生通过现代技术平台加强课程内容的积累与写作训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