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陈式太极拳图说》中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说起  (转载)

(2016-10-18 17:45:10)
分类: 武当赵堡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说起     (转载)
     
      杜育万増补之举,无疑是得到河南省国术馆同仁和陈鑫之后人陈春元的赞许,这就有力地证明太极拳非陈王廷所创,而是蒋发受山西师传,然后传入陈家沟的。陈长兴父子为太极拳家,并不能证明陈王廷为太极拳之鼻祖。
       从《陈氏家谱》记载,陈式后人笔下始终未敢夸饰陈王廷有“创编”太极拳之事。
        
   《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说起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与另一村民的后裔杜育万是好友,杜育万于1931年考取河南省国术馆,执教于国术人员训练班,参与河南省国术馆1932年对陈鑫《图说》书稿的増补出版工作。1933年,《图说》出版,其中收录《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如下: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
      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举步轻灵神内敛 举步周身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莫教断续一气研 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左宜右有虚实处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意下寓上后天还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欲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必其坏之速而无疑。总之,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杜育万増补之举,无疑是得到河南省国术馆同仁和陈鑫之后人陈春元的赞许,这就有力地证明太极拳非陈王廷所创,而是蒋发受山西师传,然后传入陈家沟的。陈长兴父子为太极拳家,并不能证明陈王廷为太极拳之鼻祖。
     唐豪颠倒黑白,偷换历史时序概念,岂能障人耳目?正是这位杜育万先生,首先与唐豪正面作对,拆唐豪的台。也正是这位杜育万先生,最令自诩为“世袭”的砲捶教师头疼,坏了他为欺骗蒙童而谬说陈王廷“创编”太极拳的浑身解数。其实,杜育万亦因为《图说》增补之举动,遭遇到自上而下的政治打击。例如,杜育万著《太极拳正宗》一书,系1935年开封石印本流传于民间。其自序说:
      “延至民国二十年(1931),本省立国术馆,考取武士,余叨列评判。考毕,即设馆训练,又充教授。至第二期学员亲自集资邀余,将所学编辑成册,以被摹仿。哪知,册成被阻未印,令余无异抱荆山之泣。后余亦离馆,将册作废。今学员将款追回,又邀付印。将所辑一册先行付印。其或遗失错谬,望有识者为指迷津。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河南沁阳附生杜元化谨序于汴垣。”( 李 滨:太极拳史学研究述评,《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2年增刊)
      1935年,陈泮岭担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既参与陈鑫《图说》增补出版工作,又作序支持杜育万《太极拳正宗》手稿石印出版;刘丕显任副馆长,也为杜氏之书题词。可见,当时河南省国术馆根本不买唐豪的账。
     《太极拳正宗·武当太极拳溯始》有几段话如下:
       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生于大明万历二年,世居小刘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祯。事师如父,学七年,礼貌不稍衰。师亦爱之如子。据闻王老夫子学于云游道人。学时即告以此拳之来历久矣。此拳何时来乎?有歌为证。歌曰:“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大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与拳术,教成神仙。”今将此歌此道以及诸秘诀传之于汝。汝必择人而传,不可不慎。所以蒋老夫子学成之后,归家之时,王老夫子嘱曰:“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汝传是,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以教之。倘得其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
     ……名曰三丰传,然究其根,则此拳之发源,不自此始。何则据?余师所闻,云此拳系老子所传。惜余师等皆早仙逝,余言无处可证。虽无处可证,却有前歌尚存,说是“宓子真传”,即此一句,可以证明。宓子即宓喜,号曰尹文始,为老子高徒,越五世传与张三丰。
        世皆谓是张三丰祖师所传,余亦特信。想当彼时,三丰祖师因世乱,隐居武当,写曰丹士,将此拳练至神化之域,技冠当代,名著环宇,朝野之人,无不钦佩。在武术中不亚孔子;在文学内集诸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为武当派。
        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之根底全在道教。”(《鲁迅书信集》)杜育万《太极拳正宗》记载的那首古传歌词,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宗旨在于传颂太极拳的渊源,并且说明此拳是道教隐仙学派护道技艺。歌词大意透露出古老的太极拳术师承授受有履行道门仪式,包括神像张挂和拜师开拳的礼仪。虽然这种古典礼仪离开今天的教育形态已经遥远,但是在古人是奉行不懈的。究其意义,在于坚诚信念,尊师重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