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六派—赵堡,陈氏,杨氏,吴氏,孙氏,武氏太极有什么区别?

标签:
历史武当武当赵堡太极拳传陈 |
太极拳六派—赵堡,陈氏,杨氏,吴氏,孙氏,武氏太极有什么区别?
满意答案武当赵堡弟子
追根述源:
武当赵堡太极拳以老子、宓子、麻衣真人、陈抟老祖、火龙真人、张三丰等道家为渊源,由张三丰之徒刘古泉(云游道人)明嘉靖年间传王宗岳太极拳。自明朝万历二十四年(1596)河南温县赵堡镇蒋发(1574..1655),承山西王宗岳(字林桢(1525-1606))所传武当张三丰太极拳(时称太极拳十三式、道传正宗太极拳)。
在万历三十三年(1606)蒋发收赵堡镇邢喜怀为徒。之后,武当赵堡太极拳在赵堡传承1-10代。
第10代传人郑悟清、郑佰英、候春秀1938年后在西安传授武当赵堡太极拳。现己传13、14代…、
明末清初顺治年间、1645年后晚年的蒋发收陈家沟陈氏九世孙陈王庭(1600.1680)为徒,传授太极拳,…明末清初以后陈家沟有了太极拳传授,其后人称之陈式太极拳。陈王庭并非太极拳創始人,谨为陈式太极拳始祖,中国太极拳創始人为武当太极祖师張三丰。陈王庭得赵堡蒋发传太极后传至重孙甲弟后无人练了,断了。直到乾隆年间赵堡太极拳第四代陈敬柏在赵堡镇开武馆第二次传给陈家沟的陈继夏赵堡太极拳。陈继夏、→传陈秉旺、→传陈长兴(1771-1853)、陈长兴传于四儿子耕耘与永年县的楊露禅。耕耘传长子延年、传次子延熙,延年传子登科,延熙传子发科(1887..1957)。登科传次子照丕(1893..1972,照丕代表陈式老架小架),1928年41岁发科定居北京,传太极拳给子陈照奎(1928..1981照奎代表陈式大架、新架)。照奎1962年到郑卅教拳收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人传陈式大架(俗称北京架)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小架,源自赵堡)与武当赵堡太极套路基本是一样的,区别之处近代陈式拳有添改动作加有炮錘、行拳依炮锤发力,外方内园锤手顿足。而赵堡太极拳承架行拳舒缓柔和轻玲园活,保持着武当真传太极拳仙风道骨飘然之度。陈长兴又传杨露禅(开創杨式太极拳,杨露禅在赵堡得太极拳理,因杨露禅得陈长兴早期之太极拳架,无明显发力,楊式又因无炮锤影响,所以能保持着武当拳的行拳之风度)。杨式传吴式,吴式传常式;赵堡太极拳又传武禹襄,武禹襄并在赵堡得太极拳理,武又传楊班候(楊式老架小架;众人熟知的楊式太极拳是近代楊澄甫定型架为楊式大架),武式又传李式、又传孙式、又传郝式后称武派太极等…;完成了中国的太极拳传承史。
陈氏太極拳
陳王廷(1600-1680) 陈氏 明末清初人。
民国二十四年山西王新午著《太极拳阐宗》一书 有如下记载:
陈长兴之太极拳
陈长兴,(1771-1853)河南怀庆府陈家沟人,立身常中正,行止端重,人称之为牌位陈。长兴父秉旺,与弟秉壬、秉奇均精太极拳,号称三杰。长兴曾设药肆于广平府,门徒甚众。子耕耘,字霞村,能世其业。长兴之徒,以杨福魁为最著。按《陈氏家乘》载:“远祖名王廷字奏庭者,明末清初人。精太极拳,于山西访友,遇叟命一童与之板跌。童子遂搂其腰亮起,用膝膝其气海者三,忽老幼皆不见。又后有蒋姓仆于公,其人能百步赶兔,亦善拳者也。”窃按蒋发,人称蒋八,曾从登封李际遇与奏庭战,蒋八当即蒋发。发自山西学太极拳,造诣甚深,盖得王宗岳之传。后至温县,从陈氏,必将其所能传于陈沟,是蒋之太极拳,非自陈沟学也。而奏庭自述词中,有“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之句,遂有谓太极拳法,创自陈氏者,未足以信证。以太极拳自唐以来,已盛行于世,历宋元明清,流派更多,其名称亦不一致,今人总名为太极拳耳。按之三十七式、小九天、后天法等,与十三式,非但原理不异,即姿势名称、着劲方位,相同者多,不相同者少,因此可证知太极拳不自陈氏始。陈氏所造者,亦未必为太极拳。若创于陈氏,何能与唐宋以来相传者多相同耶?此仅就太极拳之范围说也,若考太极拳式中之懒扎衣、单鞭等名称,明戚南塘《纪效新书》中有之,山西洪赵诸县所传之通臂拳,尤十九相同,则又不仅太极拳所专,而亦可知道非创自陈氏也。即陈氏谱中之各种拳械,亦未可肯定为陈氏所自创。以流传极为普通,能者甚多,且非一派一门之术,惟陈氏拳法,在清之中叶为最盛。而长兴以其徒杨福魁,始播其术于燕京,即今盛行之杨氏太极拳也。
吳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循規蹈矩,松靜自然,獨具靜態之妙。拳架雖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又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不顯拘束。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
明末清初,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宗师蒋发与徒弟陈王廷合画像
http://s8/mw690/8eebc321g7c351dc6e21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