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许多月亮》读书笔记与心得
(2015-01-04 10:09:36)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心得 |
《许多孩子,许多月亮》读书笔记与心得
艺体中心
本书由台湾留法艺术硕士蓝剑虹所著,书中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心理,并从学生的绘画作品上剖析,让我们体会到如何欣赏和指导孩子画画。从一个个的小故事上或是各式各样有趣的导入上引导孩子萌动的审美。
在蓝老师的绘画教室里,每个孩子都能透过画笔,发明他自己。孩子所拥有的包容性与可能性,如深邃的海洋一样充满未知。给他一支画笔,一点启发,就能创造出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
《许多孩子,许多月亮》里的30堂美术课,从开放和探索出发,突破传统教育的方法和思维,在与孩子的实际互动中,得到许多惊奇动人的结果。面对许多孩子的多样性、差异性,希望我们教师能静心观察与体味,透过孩子和他们的画,得以寻回这股本真感受的流动和接纳差异。那时,我们将可以看见“许多孩子和许多月亮”。
在此我将结合一些课例笔记分享自己阅读本书后的感动和收获。
课例一:许多孩子,许多月亮——善于思考、发掘和引导
那个东西像什么?根据我们队事物的感受的不同,我们也就有不同的图像。月亮像什么?随着不同的感受,我们就可以有“许多月亮”。
在此课例中,教师由童话故事《许多月亮》中得到了的启发,故事里的小公主想得到天上的月亮,国王命人用金子打造了一颗月亮给她戴在身上。但当夜晚降临月亮再次升起时,大家都很担心公主会发现月亮还在天上,于是跑去问她:“月亮已经被摘了下来给你,为什么天上现在还有一个月亮?”小公主开心的回答:“连这个你也不知道么?牙掉了会再长出新的,花谢了明年还会开出新的花,月亮被摘下来了,原来的地方会再长出新的月亮。”
艺术创作其实也是在打造出新的感受,将我们的感受呈现出来,它与固定不变的认知无关,而是和每个人和不同时刻的感受有关。每一张画都代表着一个新的物体的诞生和制作。所以,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个月亮:孩子是调皮的,所以会有“做鬼脸月亮”,孩子有像红苹果的微笑,所以就有“红苹果笑脸月亮”,月亮爬的慢,像蜗牛,所以有“蜗牛月亮”,月亮黄黄像刚出生的黄毛小鸡,所以有“黄毛小鸡月亮”,好吃的孩子和好动的孩子,会有“饼干月亮”和“足球月亮”,最后,月亮还会像我的小熊一样睡着了,那就有了“小熊月亮”。是的,没有错,许多孩子,许多月亮。
课例二:孩子,希望的守护者——信任孩子的天性
对于孩子的画面,不要过于关注、猜测总是那个“是什么?”的问题。相对的,我喜欢的问题是:“会变成什么?”孩子听故事总是问“再来呢?”“再来呢?”故事结束了,他们还是在想象着“再来呢?”孩子喜欢变化,而孩子总在变。
“变形虫”是一堂让孩子去看颜料在潮湿纸面上的变化效果的课。蝌蚪变成青蛙是个引导。水分流动的效果会抗拒着我们的预期,制造许多未知偶然的变化趣味。设计了四格画面,逐次滴洒、增多、变换颜料。随着时间,水分扩散,画面上逐次地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形状变化。孩子喜欢不可预测的变化,他们自己本身就充满这种不可预期的变化。这或许是那个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之所以受孩子喜欢的原因。
课例三:空白与无所不有——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白色,是一种奇怪的色彩,它,差不多和数学上的“零”一样奇怪。作为一种“无色之色”,它让那张纸不再是平的,而是成为空的,仿佛是一个开口,一个空白的空间,几乎所有绚丽的画面,都可以从中诞生……
这是一堂叫做“隐形动物”的课。做法是将在纸上所描绘的动物剪下来,在形状周边涂上蜡笔,放在另一张纸上,用手将蜡笔涂料往外擦拭,这样会在纸上留下一个带有光芒效果的色彩扩散的痕迹,而形状内则是完全的留白。这样会制造出两种不同的白,一个是形象内的留白,另一个是形象外的未经处理的白纸的白。两者同样都是未上颜色的白,但是视觉效果却截然不同。我们可以看见那白色动物形象朦胧之中却又光芒万丈,正在逐渐成形塑造出个个生动而“空无”的形象来。
课例四:单纯的观看——“这张画”和“那张画”之间不存在着好坏之别,存在着的是两者之间的差异。
我们到底花了多少时间去看孩子写的一篇作文,所画的一张画?又看见了什么?……我想,仔细地看孩子的画三分钟,告诉他我们对他的画的喜爱和感受,胜过给他一百分也胜过鼓励。
如果我们总是欠缺观看而急于做出所谓好坏的评价,那就是从外在导入一个预设的美丑标准,这样的评量就像德国小说家卡夫卡所说的那张铁床,短于这张床的就把人硬是拉长,长于这张床的就把脚锯掉以符合床的长度。这不是基于人的差异性的理解和评价。
《色彩笔迹》这是一位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广告颜料时画的。那是一张没有让人可辨识形象的画,可能任何人都会认为乱画的画。那我们在这张画上面可以看到什么呢?这张画的内容其实很简单,那是小孩初次接触到液状颜料,以笔沾染不同颜色在纸上拖拽混合着原先在纸上尚未干涸的颜料的混色笔迹。笔的运作是由这些颜色间未知偶然的混色效果所引动的。那不是闭着眼睛乱涂,因为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笔迹运作,当颜色混不出新的效果时,就有一个新的颜色加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画面有着一层一层浓厚的底色。
那天上了一个发明自己星球的课,同样是这个孩子,他用珍珠板切割出一个具不规则的形状当星球,印出一个很怪异不一样的“球状”。这个裂状物乍看跟球或是星球无关,但是我们若是仔细看就可以猜测这像是一个裂开被压扁碎裂的蛋壳,而画面右方有个锯状物,下方有一个箭头,意味着要锯开下面的一个球状物。我后来问他,真的没错,那是一个蛋壳裂开状,他自己的说法是,蛋壳破了裂开诞生出一个星球。
课例五:生活在他方——孩子总是可以轻易地在画面上创造发明他乡异域,探索他方。
我想到写出《生活在他方》、历经多次被他国占领侵略的捷克作家昆德拉曾转述的一个笑话,一位捷克人想要移民。到了移民局,官员问他想要移民到哪个国家。他说那一个都可以,于是官员就去拿了个地球仪出来,请他随便指出一个国家来,这位捷克人把地球仪转了一圈后,问那位官员说:“还有没有另外一个?”
不消说,那个官员肯定拿不出另外一个来的,但是作家和画家可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轻易拿出数个甚至上百个“另一个”地球仪出来。
孩子们也总是可以轻易地在画面上创造发明他乡异域,开着他们的小飞机,飞越正在喷发的火山,神游恐龙的国度,看见奔跃海面的鲸鱼,或是到不知名的深海倾听美人鱼的音阶。看看那些爱画火箭的小孩,在我们大人们还搞不清楚火箭要奔向何方而忧心忡忡,抬头,只见孩子已在火箭上快乐招手,他们正奔向他们自己虚构的星球。
孩子本身就是他方异域,是我们大人世界的他方异域。
我们可以说:“孩子蛰居在大人身体内的最深处,但却永远在大人最不可捉摸与最无可思考和距离最远之处。”
孩子,作为大人世界的“域外”,正是我们面对孩子的那股不可思议的生机力量之展现。这样的域外,不是为了拉大我们和孩子们的距离,而是让我们可以扬弃种种的已知和预设,以直接面对孩子,面对在孩子身上的那个孕育着发现、发明崭新未知生命的可能性之所在。孩子,即是我们曾经深深遗忘,尚未发现和有待发现的“域外”。
课例六:不听话孩子的画——我们怎么可能只要一个孩子聪明,而又同时不要那份由好奇探索之心驱动而来的种种作为呢?我们可以从这些被视为“不听话”的孩子身上,看到一种真正游戏性质的存在。
教室里总是有不听话的孩子,有时,我想如果教室里面没有这些调皮孩子的话,那教室就不叫做教室了。我也常想,这些不听话、调皮、不合常规乃至叛逆,其实都是孩子身上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素质。我在这里试着想要去说的是:“不听话”其实是一种教室和孩子身上一项很重要的品质。
这是一位向来无惧所谓教室文化的四年级男生的作品。那天他问我可不可以画大便人,我也挑衅地说,别人可以,只有你不可以。然后,他回答我说,那我就画了。结果他画了一个生机盎然活泼有趣的大便人,全身都是大便做成的,那画共有三张四开图画纸大,硕大的大便巨人,身躯周围还围绕着苍蝇、蟑螂,个个手拿武器(叉子、汤勺)在攻击大便巨人。我从未看到如此撼人具有生机的大便画。期间种种苍蝇、蟑螂的细节生动活泼,看他画的时候,我还建议补充一些细节上去。他看着完成的大便人极为开心笑得很爽朗。其实之前上课,我为了治他的过度浮躁,跟他说,我最近正想写一篇关于教室里面那些不听话孩子的文章,我想来想去还非得写你不可。他听了,惊了一下,收敛了一点,然后,他开始关注我这篇文章的进度内容,我看得出来他其实很兴奋。并会和我讨论要用他哪张图。后来上课看他画了大便巨人,跟他说就登这张画好了,他有点吃惊。频问真的吗?后来我跟他说,那张画太大了,不知道怎么拍摄。然后,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指导起我该怎么拍,跟我说:“老师,你可以就拍上面三分之二的画面,到腰部就好,因为下面三分之一画得比较不精致……”说话的语气很专业和严肃,边说还边用手比量那画,告知我该拍到哪里。我暗忍着吃惊也以专业严肃的口吻:“嗯,我也有同感。”
恶心迷人的“彩色炒饭”和戴墨镜的大便人,这些就是不听话孩子的画。只是就不知道我们大人能不能“听见”这些孩子的“画”?
作者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对思考,使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孩子们的稚拙与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这许多孩子正似化蝶之蛹,缓慢地蜕变着,破茧而出获得“自由”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的行动和坚持去取得的解放过程,谁能悠游在那个极度缓慢曲折漫长化的时间中,谁就将能体验时间和成长的真正魅力与奇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