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2

(2012-06-27 08:37:4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心得

《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2

 

    在看完《教育能改变吗?》第四集,我不禁感慨到中美高考制度的差别。中国的学生辛苦学习十二年,全为那两天就能定终身的高考。十七八岁的中国学生埋头于题海,苦不堪言的时候,美国的学生们却忙于组织社团,组成乐队,参加社会实践,个个充满着青春活力,挥舞着飞扬的青春。这种天壤之别完全是因为中美高考制度的不同。

   中国高中为三年,而实际上都是两年学完高中知识,最后一年全力为高考冲刺;而美国的高中为四年,美国的高考一年有七次之多。而且一般相当于中国高二起就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也就是说高中生可以在两年里随时参加高考。美国的高考成绩两年内有效,许多高中生上高三时就开始考试,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为止。美国的大学在统计考生的成绩时,不管你参加过几次考试,他们将选取其中最好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如此一来,考生当然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心态相对正常,各次考试的分数基本上起伏不大。绝对不像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是一分定终身,所谓一分之差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故事曾经演出了多少中国人的悲欢离合啊。所以中国的高考制度相比美国来说,还有不完善之处,急需改善。

 

                                                       包中   陆晓莉

 

教育能改变一个想法、一种行为、一个人、一种现象、一个观念或者意识、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社会。教育确实能改变很多。教育象一把利器,裁剪着人,也塑造着人、成就着人。等我看了前三集后(一共六集),我便明白,教育不仅改变着什么,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在的不尽如人意的教育制度,它本身能改变吗?

我们所称颂的“知识改变命运”里的“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是不是义务教育的内容?我们所拥护的“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是不是背诵几篇古文就能称之为文化?我们所提倡的“德智体美老”在哪里体现?是不是在每期末一张张“三好学生”奖状上?

但就目前形式看来,现行高考制暴露出的诸多弊端已露出即将吞噬其优势的趋向。取消高考制,无疑将是一个坚定但极其漫长的历程。改革高考制,迫在眉睫。

拯救全社会教育背景下的压抑,不再苛刻地以学习成绩视为进入大学门槛的唯一标准。用开放式的教育管理,放弃形式主义,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行探索人性美、文化美。取消整齐划一的一刀切模式,鼓励个性发展。让高考不再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指挥棒,而是创造一个国家、民族辉煌的风向标。不将高考的成功与否视为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准,即使没有经历高等教育,也能有更多甚至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出路。

改革的道路必将艰辛而漫长。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中国的教育能改革吗? 

                                                    屯小  金璐

 

十二年的苦学,四年的放纵。然后是在社会上飘荡。毕业后又有多少人能找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尽心工作呢!大学教育的滞后性与社会需求脱轨,有的大学为了个别专业的老师有事做,依然招收社会机会不需要的专业。造成大批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我觉得我们国家应该多发展职业教育,开设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使学生十六年的学习有价值。

卫小 王策

 

前几日观看了《现代教育要改变什么》一片,颇有感触!片中针对现代中国教育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让人发馈深省,触目惊心,同时又结合了西文教育的点滴,深刻地揭示了东西方教育的异同点和差距所在,让我们为人师者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目标,可谓和体利心的一齐良药!                                                                   

                                                      青小 孙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几分好奇,在中心组织之下观看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纪录片中所述内容深深地触动着我,也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就像一句魔咒已经深入人心,家长们想方设法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进好的学校,他们的想法就如片中学者所说的“上好大学就要上好高中,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学,上好小学就要上好幼儿园”,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已经落到小学教育上。现在很多小学教育是拔苗助长式的,它已经超出了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成人们的攀比心理也被带到了孩子们身上,他们除了正常的上课外,还要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比如英语、钢琴、绘画、舞蹈等等,这样的孩子何其可怜,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去亲近大自然,去聆听鸟鸣声,去闻泥土的气息,他们除了学,还是学! “一切知识、技能、经验借助游戏传达给孩子是多么的自然、生动、快乐,游戏方式带给我们的效果是凌驾于教授之上的。”这样的观点,每一位小学教师都是十分明了的,但当面临入学测试、家长的要求等种种外界压力的时候,一些小学会背弃自己的原则,随波逐流,这些不但是对孩子的摧残更是对老师的煎熬,但往往这些是家长在孩子成长路上的“法宝”。

我们中国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这种教育出来的孩子只会死读书,他们被条条框框封死了,他们的眼神是呆滞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中国的教育制度,而教育制度的改变首先是要变革高考。高考本来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但现在却变成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我们教育的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不变革高考,就不能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

 

望湖 童月

 

   《教育能改变吗》是一部历时一年拍摄而成的纪录片,是一部比较令人震撼的片子。这部纪录片以纪实性的手法,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深刻地“揭露”了我国当前教育所存在的沉疴、痼疾,其抨击的力度可谓针针见血、入木三分,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值得一看。

看着中国的教育着实让人担心。虽然新课程改革实行后,掀起了一股教育改革的热潮,围绕着“学生是主体”,探求着新的教与学的方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孩子的发展为目的。可是,真正落实到行动那是相当难。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候总是苦口婆心地说:你们上课要好好听,认真做作业,这样考试才能考好,考个好分数才能上名牌。而看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片段,我觉得感触很深,他们讲究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口对口的传授知识,而更注重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的是过程而不只是单一的结果,学生在实践中,享受整个过程,更加珍惜自己所得出的结果,明白了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成长中的关键阶段。少年时期好比是大厦的地基,地基不打好,大厦怎能安稳?可是现在的少儿正在被摧残,他们被逼着学这学那的,完全没有自己的童年,他们的成长被扭曲了,这种拔苗助长的方法只会打压他们的积极性,所以我希望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能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不要把社会上的攀比心理带给幼儿。作为教师的我,除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孩子,把独立思考的权利留给学生,让学生活跃于课堂外;更要注重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找到最适合孩子成长的道路,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存的必要技能,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片中这样一段话说的特别好:“让我们还给每个孩子选择目的地和行进道路的权利,培养他学习的兴趣,赋予他们创造力的秉性,教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快乐地迈向未来,这些才是我们给予他们的最好的人生。”

                                                        金葡萄 胡婷

 

为什么高考状元,走上社会也会表现平平而高考成绩一般的人也会有很大作为?为什么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教育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全面衡量和评价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给每个人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教育的改变指日可待。

 

                                                    金葡萄 鲍婧婧

 

1977年夏天的那场高考预示着公平的考试可以取代出身和阶级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然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以不再满足于“一考定终身”的选拔人才方式,社会希望能够用更为人性化的方式来选拔人才,中国的百姓对大学教育的日趋失望。就业难,扎堆考公务员,教学课程与现实脱节等现象将大学教育的弊端暴露无遗。“大学生挑粪工”“大学生屠夫”等名称的出现,在警告着人们考上大学就可以出人头地的思想早已落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而从中走出的“合格的公民”却越来越少。高考之外,还有另一条出路——接受职业教育,却为中国的多数学生和家长所视而不见,长路漫漫的职业教育应该走向何方。 

  中国教育如何与世界教育融合?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今天,无论是政府、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和他的家庭,都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中,坚定对中国教育的信心,重新确定中国教育的坐标,即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将培养个性化的人当成教育的最后归宿。 

  中国的教育改革在起跑,经过曲折、磨难,必将成功。

 

                                                  金葡萄 李业雯

 

《教育能改变吗》纪录片深刻谈了目前中国教育最敏感的几个话题:减负、高考、择校、就业,这些都是中国的莘莘学子们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而作为成千上万中的一员,我同样也经历过高考的艰辛和就业的困难。因为自己是师范中专生,对于未上过高中的我,能考上大学,我已经感到非常幸运了。本以为大学毕业,出来一定是衣食无忧,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高考并不能代表什么,任何时候都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换来你想要的一切。所以我想告诉那些高考失败的考生,不要灰心,振作起来,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相信自己,明天会同样精彩!                                                                                    

 

                                                       徐雅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