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化学存在问题的调查及解决策略
(2012-10-15 14:52:45)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800EN00SIGG.gif
宋瑞英
论文摘要: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化学学科的启蒙教学,试打基础阶段,既注重交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去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争强自信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使其有能力、有信心迎接未来的新的挑战。针对学生学习化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及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科学探究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的年代,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时代。培养有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振兴国运已被人们所共识。
初中化学教学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应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但考察学生化学能力的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考试,命题范围虽然遵循着中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但又不拘泥于大纲和标准,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察。虽然考查的知识点、技能仍然遵循教学大纲和标准,但更加突出所学知识的灵活性,以及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察。即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相近几年信息迁移题的出现,就突破了大纲的限制,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的知识,通过信息给出的方式使其形成新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也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较高的素质。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社会实践为主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化学学科的启蒙教学,是打基础阶段,既注重交给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又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然而它的开设在初三,学生面临升学的巨大压力,每个学生学习的心态不同,对其它学科较差学生而言,往往开始好奇,逐渐随着知识的加深,涉及知识面广时就拉下,有的几乎完全放弃。而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化学调查问卷发现,因为是中考、高考的考试学科,就得学,真正感兴趣得只是一部分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的兴趣随着知识的加深而减弱,这样就制约了化学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新世纪之初,社会飞速向前发展的今天,给化学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让每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争强自信心,使他们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以及与社会、生产、生活、科技、国防的密切关系。会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精诚合作的重要性,使其有能力、有信心迎接未来的新的挑战。
多年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除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探究外,对学生学习化学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
一、
1、基本概念、原理掌握不扎实,运用不灵活。
化学概念,原理反应了化学运动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学习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和计算知识的前提和基础,还是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可见,准确地、深刻的理解基本概念、原理,是学好化学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记得不扎实,把握不准关键字词,以及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就出现了在运用中的易错点和易忽略点,从而造成前后知识的衔接上不连贯,回头复习,巩固差,学过时间久了忘记,知识的再现差。
2、化学用语在学习中掌握不扎实,产生畏惧心理。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化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必须掌握书写原则,做到书写准确、规范,及“会写、会读、会用”。
由于化学用语大部分用元素符号、化学式等书写,为此,化学又有“第二外语”之称。由于部分学生学习中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巩固导致元素符号书写的错误,而引起的连锁反应,造成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错误,特别是化学方程式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延伸、扩展而产生畏惧心理。
3、化学实验中,动手能力差,观察不全面,描述不准确,语言表达能力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面充分体现它的独特作用。然而,在中学的化学实验操作中,教师常可以发现这种情况,部分学生在实验中对有腐蚀性的药品不敢碰,对有危险性的实验不敢做,即便很简单的实验,操作起来也笨手笨脚,演示时兴趣、观察主要放在喜欢、好奇之上,而造成观察不全,描述不准,从而造成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下降。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抓不住解题的题眼,不会审题。
1、夯实基础,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难结“开放之果”。化学概念、原理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掌握好化学概念,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定律、公式的前提,也是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可见,准确的、清楚的、深刻的、理解基本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在平时教学中:
2、化学用语教学中,注意分散难点、实验探求、强化训练
化学用语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过程,有目的的分散集中出现难以掌握的弱点,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的优化过程。
(1)、难点分散、一一突破
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教学安排在第三章三节、四节的教学中,内容比较集中,如一起学习,学生难以及时掌握理解。所以从序言的第一节的教学中就开始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少量渗透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和常见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教学,让学生有目的的去积累,去完善,去巩固提高,为以后的集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学习元素符号时只有几个没学的,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实验探究,观察入门
(3)、强化训练、强化记忆-
学习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要做到有的放矢原则,如三者关系,“元素符号”是基础,“化学式”是关键,“化学方程式”是难点,三者构成一个整体。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反应时,我采取“互现法”教学模式,及在化学文字表达式物质名称下面注写化学式,提前进入元素符号,化学式的渗透学习,等到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时,对常见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指导学生书写化学式必须把握的要点,接着提前进入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准备,及用学会的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的教学,等到学习化学方程式时既有水到渠成的功效。同时要及时展开强化训练,记忆、听写、默写、互考、面考等诸多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之处,及时总结,做到学一个,记一个,会一个,最终达到熟练掌握。
3、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上课时的语言表达要精练,各种实验所观察的现象要描述准确,引导学生比较同异,实验的基本操作必须规范,不能误导,其次,学生在观察实验时,由于好奇,只注意强烈的非本质的现象,而忽略一些较弱的现象和不易引起注意的方面。为此在平日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观察,同时注意语言表达和描述的能力,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师要及时导,时时拨。如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观察注意力放在细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有黑色固体物质生成方面,往往会忽略了如: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为什么细铁丝要绕成螺旋状?实验完毕后要在集气瓶底留有少量的水和铺一层细沙?为什么实验时,细铁丝要从上往下放,且要在集气瓶的中间?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同时引导学生会用语言描述出来,能举一反三。
4、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审题
初中学生学会阅读是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阅读教学也是各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缺少阅读这个环节,就难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让学生采用一般阅读和“咬文嚼字”两种方法。并划出重点、难点,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讨论,然后教师集中讲解,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维,学的主动,记得牢固,理解的深刻,学会抓住理解最关键的词语,在解题中即可易如反掌。如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教学中,在举例分析中抓住重点字词“是否同种元素”、“纯净物”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出概念,同时进行智能反馈,“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题意的内涵和外延的知识,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关键字词,物质可以是纯净物,也可以是混合物,如是纯净物的话一定是单质,如是混合物则不是单质,下句话同理,是学生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