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六合一统帽/瓜皮帽

分类: 杂谈 |
六合一统帽
俗称“瓜皮帽”,又名“小帽”。用六片罗帛拼成,多用于市民百姓,相传来源明太祖所创,他倡导统一山河,故取六合一统,天下归一之意。
《枣林杂俎》:“清时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来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即取“六合一统”之意,故名。
六合一统帽是明朝被市民穿戴时间最长,最普通的一款首饰服,贯穿明代始终,朝鲜也效仿。
清末,也有不用帽结,代以珊瑚、水晶、料珠等。在帽缘正中,有的缀有一块四方形帽准作装饰,多用玉,亦有用碧霞珠宝的。另外,在民间,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帽子都有,也有类似清代瓜皮帽的“六合一统帽”,只能说汉民族的创造力,很强!”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袭明代的六合一统帽而来,又名小帽、便帽、秋帽。瓜棱形圆顶,下有帽檐,红绒结顶,有的内衬帽胎。帽胎有软硬两种,硬胎用马尾、藤竹丝编成。帽檐用锦,顶后垂有红缦。清中期还在帽上用捻金线施绣,加缀珠玉。瓜皮帽的款式也有微小变化,帽顶尖的叫做“盔衬”,毛皮做帽檐的叫做“困秋”,中浅而缺的叫做“兔窝”,胎软而能折叠的名“军机六折”。到清末,帽顶结子收小如豆大,结色用蓝,帽檐作多层重叠,有的重叠至七八层之多。
历史上,女子有一种帽子也值得一提,就是羃篱。中国妇女“蔽面”的风俗由来已久,羃篱是为妇女出行时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礼记·内则》记:“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汉代女子有头戴“面衣”(或称“面帽”)的习俗。隋唐时期,从西域传入羃篱,是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黑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黑纱称为帽裙;羃篱的帽裙长可障身。后来,帽裙缩短至颈部,称为帷帽。帷帽四缘改为垂挂一圈网子,可以不妨碍视线。考究一些的还在网帘上加饰珠翠,就显得十分华丽了。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垂网的西式女帽,戴上使人平添一种高贵气质,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打扮得这么时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