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公报》2023年3月31日发表散文:烟花三月回故乡

(2023-04-01 17:00:05)
标签:

副刊美文

大公报

分类: 如水亲情
《大公报》2023年3月31日发表散文:烟花三月回故乡

   烟花三月回故乡

                          /刘世河

阳春三月,和风拂面。已经连续六年了,每到这个时节,我都要暂别都市的喧嚣,回老家小住一段。一是陪陪年迈的父母,领略一下久违的田园春色;再就是尝鲜解馋,一样是春韮,另一样便是奇香无比的香椿芽。

其实这两样东西在城里的超市亦或菜市场到处可见,但与我在老家吃到的相比,味觉上却是差了一大截子的。老家的春韮是现吃现割,香椿芽更是树上现掰下来的,从田间、树上直接到餐盘,何其鲜,可想而知。

因为提前给母亲通过电话,那天我的车一拐进胡同口,就远远地望见身材瘦削的母亲已经站在大门外等我了。

“这不,我刚从你四叔家的菜地里割得头刀小紫根儿,一会给你烙韭菜盒子吃”母亲手里掐着一大把郁郁葱葱的韭菜,边往院子里走边笑盈盈地对我说:“香椿芽,你爸嚷着非要等你到家后再去树上掰,说,树上、盘里,那才叫鲜哪!”

那顿午餐,一壶小酒就着一盘香椿芽炒鸡蛋和母亲最拿手的韭菜盒子,我们爷俩喝得很是酣畅。饭后,趁着父亲午休,我一个人来到了大街上。

午后的村街有点静,只有几个上了年纪的长辈背着墙根懒洋洋地晒太阳。行至村口,忽见右手边一家门楼上的一副对联,不禁眼前一亮,上联:“黄莺鸣翠柳”,下联:“紫燕剪春风”,横批:“莺歌燕舞”。这一“鸣”一“剪”,顿时觉得整个村子都鲜活生动起来。

出村口,便是那条堪称我儿时乐园的白水河。河水很浅,就连刻在河底的沟沟壑壑以及随波慢摇的水草都看得十分清晰。河边的柳树,已开始吐芽,纤细的枝条随风摇曳,恰似翩翩起舞的少女。突然就想到宋代严仁《春景》中的两句“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实在佩服古人的才气,竟将柳黄比作春天的衣衫,何其绝妙。河两岸是一片一片的麦田。节气,果然神奇,惊蛰一过,仿佛就是一夜之间,沉睡了一冬的大地开始变得松软,脚踏上去,飘飘然,像踩了一层薄薄的云彩。

沉睡了一冬的麦苗,在春风里伸着懒腰,仿佛在窃窃私语。地头的几簇迎春花似乎听懂了,高兴地纷纷绽开了笑脸。我弯腰,轻轻托起几朵,一股狭裹着泥土味道的清香立马扑鼻而来,沁入心脾。那嫩黄嫩黄的小花瓣虽薄如蝉翼,却努力张开着,透出勃勃的生机。望一眼田间的麦苗,摸一下随风摇曳的柳枝,再看一眼潺潺流动的河水,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春意盎然。

行走在这如诗如画的春意里,不知不觉,已是日头偏西。我沿着河堤的另一边,开始往回走。母亲说晚上有县里的文化下乡演出,舞台就搭在村小学的操场上。

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也渐渐多起来,最喜人的当属那些刚刚放学的娃,村上的小学并不像城里,非得统一着校服,所以孩子们身上依然是我行我素的五颜六色,有两个虎头虎脑的男娃更是顽皮,居然将两只风筝系到了后背的书包上,他们在前边疯跑,风筝便跟着他们起起伏伏,宛如两只调皮的燕子正在跟小男孩快乐嬉戏,“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好一幅现代版的“村居”图画,煞是可爱。

待我走进家门,母亲已将晚饭做好,外焦里嫩的炸香椿鱼、一清二白的小葱拌豆腐,炉子上还在“呲呲”冒着热气的锅里是我从小就最爱喝的小米粥。

吃过晚饭,年轻那会儿曾很是“文艺”过的母亲,乐颠地去看演出了。我和父亲则留在家里边喝茶边天南地北地闲聊。不知不觉,母亲已经看完演出回来,见我们爷俩依然毫无困意,便催我快去睡觉:“开了三个多小时的车,多累啊!”

我只好听话。

爬上久违的土炕,被子是母亲刚刚晒过的,全是阳光的味道。我一骨碌钻进被窝,关了灯,闭起眼睛,似睡非睡间,直感觉浅浅的月光正透过窗户影影倬倬地洒进来,轻轻牵起我的思绪飘呀飘,飘呀飘,一直飘回到了那久违的童年时光……(《大公报》2023年3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