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松江报》:小睡

(2022-08-09 17:55:51)
标签:

副刊美文

分类: 刘言世语
《松江报》:小睡

                           /刘世河

作为一个生活习惯,午睡于今人只是午睡而已,可古人就有意思多了。不但颇多感慨,而且还常常言之于诗,读来甚是有趣。

首先在称呼上就极有趣,古诗中,常把午睡称为午梦、午枕等。王安石:“午梦觉来闻鸟语,歌眠似听朝鸡早”;陆游“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沈说:“凉入湘潭影半开,小窗午枕梦初回”;以及明代刘基:“如何一岁三春景,不及闲窗午梦长”等等都是。在这帮“午睡控”里面,尤以王安石最甚:“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窥人鸟鸣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细书妨老眼,长簟惬昏眠。依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于午睡,王安石已然“老夫聊发少年狂”,称其为“午睡王”都实不为过。

当然也有直言“午睡”的,仅以“午睡”为题的诗就很多。裘万顷:“午窗春日影悠悠,一觉清眠万事休”;陆游:“帐底香云凝未散,手中书卷堕无声”;晁公溯:“午窗睡美无人唤,梦逐游丝自在飞”等等。一觉清眠,万事皆休;我且睡去,任手中书卷无声掉落;睡意正酣,切莫唤我,以免惊了我的美梦。午睡之恣意,跃然纸上。

最经典的午睡诗当推宋人蔡持正的《夏日登车盖亭:“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觉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诗人诵读诗卷双目微饧,随遇而安卧,竹床之上,枕石入梦,醒来时,又闻声声渔笛入耳。境界之幽邃,情致之高雅,脱略形骸,道出了午睡乐之妙谛。

古人的午睡之妙,不仅在睡中,睡起之后的情趣更浓。杨万里就深得其味:“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一个闲字,是闲适,更是恬淡;还有范成大的“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他午睡醒来也是没什么事,便兴致勃勃地趴到窗前看初生的幼蚕,童稚之态,恍在眼前;而舒邦佐的“午梦欲成鸡唤醒,卧看修竹映疏帘。”也很有趣,他被鸡鸣唤醒后,却并没有随后就起床,而是继续躺在那里“卧看”映在疏帘上的竹影。

除了深得其趣,古人还深谐午睡的养生之理。李渔说:“夏日午睡,犹如饥之得食,渴之得饮,养生之计,未有善于此者。”白居易更是深有体会,诗云:“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并告诫人们:“暑风微变候,昼刻渐加数。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苏东坡也写道:“日长惟有睡相宜,半脱纱中落纨扇。”他还称自己有一套睡眠术,其养生之道就是“不觅仙方觅睡方。”还有清代陈迦陵的“小院日长惟好睡”,“饱饭风前贪美睡”之句,对午睡之于人体的诸多益处之说都极为推崇。

说的更邪乎的是明朝的陈继儒。之于陈继儒,大家最熟知的就是他在《幽窗小记》中的那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而关于睡眠,他也有其独到之见解。他说:“日月如惊丸,可谓浮生矣,惟静卧是小延年。人事如飞尘,可谓劳生矣,惟静卧是小自在。朝肉暮鱼,可谓腥秽矣,惟静卧是小斋戒。智战力争,可谓险恶矣,惟静卧是小三代。至于寝梦之中,见闻新,游览广,无足而行,不翼而飞,又是小冲举。”在陈继儒看来,静卧简直是无所不能的。不仅能令人清醒、淡泊、避祸,见到清醒时见不到的一切,甚至还可以无足而行,无翼而飞——几乎已修炼飞升成仙矣。

飞升成仙自是臆想而已,不过这“小延年、小自在、小斋戒、小三代”的“四小”之说,我倒是深以为然。一直固执地以为,日常中的诸多称谓一旦前边冠以“小”字,便透着几分亲切,听着也顺耳。午睡在古时亦称小睡,是典型的小歇息抑或小憩,而其最相宜的睡姿非静卧莫属。【《松江报》2022年8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