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州政协》:闲话闲书

(2022-07-19 22:28:22)
标签:

杂志美文

读书杂谈

分类: 刘言世语
《杭州政协》:闲话闲书

   闲话闲书

                          /刘世河

究竟何为闲书?恐一时很难一语界定。因为这不仅因人而异,因“业”而异,而且还颇有点见仁见智。但是读闲书却一定得具备三闲才行,即闲时、闲心、闲情,三者缺一不可,否则意趣全无。闲时多指身闲之时,但身闲未必心也闲,世人身闲时常有,而心闲时则不常有。即便身闲心闲都有了,倘若无闲情,亦是枉然。闲情,趣也,这也是读闲书的最妙之处:悦心。无趣而读,犹如走马观花,过目即忘,试想文字不能入心,又何谈悦心呢!

之于闲书界定,马未都先生有一观点,我比较认同。他说:“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才是读书。”言外之意就是非本专业的书,即闲书,这已经有点“看山还是山”的境界了。如果说读自己本专业的书是因为生存抑或职业所需,那闲书则完全是兴至而为,毫无功利的牵绊,故方有“兴至时拈句,狂吟意颇安”的那份洒脱和自如。前者是为读而读,怎么说都有点苦读的意味,而后者乃兴致所趋,不管是“竹烟花雨细相合,看著闲书睡更多”也好,还是“唯称乖慵多睡者,掩门中酒览闲书”也罢,抑或“枕上诗书闲好处,门前风景雨来佳”皆属欲从心生后欣然而阅,且皆为境由心造,这才是真正的趣读。此“趣”乃一语双关,一是要有兴趣读闲书,再就是还要从闲书中深得其趣,唯有双趣合一,才是对闲书不闲最好的定义。

言及双趣合一,不由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来。彼时父亲的观点跟马先生正好相反,他执拗地以为,作为一个学生,只要是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无用闲书,读闲书就是不务正业。好在母亲并不这么以为,而且更好的是在我们家母亲才是真正说了算的那个。因为读闲书,那是需要投资的。母亲过日子一向节俭,唯独对我买书特别大方,几乎有求必应。每遇父亲阻挠,母亲就说:“娃爱读闲书,可也没耽误学习呀!”这一点母亲说的没错,我读课外书,非但没拉功课的后腿,而且还如虎添翼,最让我引以为豪的就是作文。除了下笔有言,还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诵读。这无疑给了我极大的自信,也正是有了这份自信以及自己从那些所谓闲书中得来的闲趣充盈着,才让我收获了那么多儿时的美好与快乐。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叠加,读闲书的兴致也越来越浓,并不断有了新悟。读闲书,第一个要义就是必须好看,先悦目了才会赏心。其次应以短小、隽永、自然、平易者为佳。太闹腾的、太沉重的、太缠绵的都不怎么适合。因为有时一页未竟,突然睡意袭来,只得撒手。一会儿小睡醒转,又习惯性地捧读几行。所以惟其短小,方可随时获得相对完整的印象。

古来闲书多,尤以明清甚。我最喜欢且百读不厌的就是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此书与洪应明的《菜根谭》和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奇书”,堪称小品中的小品。有点语录体、格言体的味道,读着十分顺口,尤其那些灵性四射的慧解与意趣,令人叹为观止。在“热闹中下一冷语,冷淡中下一热语,人都受其炉锤而不觉”,细一咂摸,这人生况味其实都尽在这“一冷一热”中了。还有“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时光,浓淡相宜。人心,远近相安。流年,长短皆逝。浮生,往来皆客。”如此精妙绝伦的语言,读来怎一个爽字了得。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也不错。古人有“读书于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时下这个“马上”可改为“旅途中”。此书可列为首选,因为它各自独成一篇,且短小精炼,文笔风趣盎然,信手随翻一页,随看一行,无论从哪里读起,都是一个崭新的故事。有时我也会于“厕上”搁一本《笑林广记》,读罢,“哈哈”一乐,再“哗哗”一冲,竟然颇有点“兴尽出厕去,知我是谁人”的洒脱和惬意。

时下有一种说法,即最顶级的活法就是:读闲书、交高人、见世面。乍看,三者貌似各自为政谁也不挨着谁,实则环环相扣。试想,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尚能忙里偷闲读读闲书者,多半也绝非等闲之辈,非等闲无疑便是见过世面的主了,如此集两者于一身之人,想要交个什么高人,自然不难,而且按照“你在桥上看风景,桥下的人也在看你”的逻辑,说不定你已经是别人眼中的高人了。【《杭州政协》2022年第6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