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早报》:蝌蚪面
(2022-07-14 11:08:26)
标签:
副刊美文 |
分类: 美食随笔 |
儿时的记忆里,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给我们做一种既美味爽口又能避暑降温的小吃,小吃的名子也很生动,叫蝌蚪面。
蝌蚪面,其实就是一种状如蝌蚪的面食。举凡面类,多以白面,也就是小麦粉为原料制作而成,或扁或圆,或长或短,形状基本大同小异,而蝌蚪面不但模样独特,而且食材也别具一格,它用的是地瓜面。
地瓜面在我的鲁北老家也叫红薯面,就是将生地瓜切片晒干后再磨成面粉。地瓜面的吃法有多种,蒸窝头、贴饼子、包饺子、炒面蛋等等,但在我看来,这些吃法虽也各有千秋,其味道却皆难与蝌蚪面媲美。
彼时日子清苦,一日三餐粗粮是绝对的主角。地瓜面虽然也系粗粮之列,但做成蝌蚪面,就一点也不“粗”了。母亲说,这叫粗粮细吃。
既是细吃,制作起来自然得费点工夫。幸运的是,从小到大,我印象里母亲在做饭这件事情上从未嫌过麻烦,而且还乐在其中。首先和面就十分讲究,太干不行,太稀了也不行,须水和面比例恰到好处方可。最好用稍凉点儿的温水,这样有助于面和水的充分融合。面和好后,置于一个专用的漏勺中。漏勺就是普通的葫芦瓢,只是底部钻了密密麻麻的孔,所以也叫漏瓢。漏瓢除了做蝌蚪面,还有一大用途,就是掉粉条。粉条也是地瓜粉所制,但味道与蝌蚪面却完全不是一路。
面置于漏瓢后,母亲一手端着瓢,另一只手则有节奏地击打这只端漏瓢的手的手腕。随着节奏,一条条小“蝌蚪”便在漏瓢的底部接二连三地挣脱出来,“噼里啪啦”落在提前铺好的篦子上。然后盖锅起火,慢慢蒸制,大约半个小时的工夫,即可出锅了。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蝌蚪面的灵魂。母亲将蒸熟的蝌蚪面悉数浸泡在刚从井里打上来的凉水(俗称井拔凉)中,反复冲泡几次,使其彻底凉透,再控干水分。地瓜面本身就是甜口儿,越是蒸熟了甜味越浓,且十分筋道。吃时只简单地配以蒜泥、红萝卜咸菜丁、再淋上几勺老醋和香油,最后撒点香菜末提鲜,便大功告成了。
每次我都是猴急地赶紧挖一大勺入口,顷刻间,地瓜面的香甜,红萝卜丁的咸鲜,老醋的酸,再加上蒜泥的辣,几种味道在唇齿间完美地结合,那绝对称得上是人间至味。而且,更美的是,不管夏天多么炎热烤人,只要一碗蝌蚪面下肚,保准儿顷刻间浑身凉透,暑气全无。【《东南早报》2022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