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河
道光十六年(1836)的清明时节,两江总督陶澍回湖南安化老家省亲。途经醴陵,知县接到通报,忙为陶总督安排馆舍歇息。陶澍下轿后,正欲进馆,却被公馆大门两侧的一副对联吸引住了。上下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陶澍读罢,不禁喜从中来。走进公馆,迎面便是一幅山水画,只见画上又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
如果说刚才那副对联已经让陶澍喜不自禁,那么这两句小诗则足以令他怦然心动了。这两副联正好写到了他的心里。前者上联引用陶澍一生中最辉煌之事入联(道光皇帝在皇宫多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其少年读书的“印心石屋”题写匾额),下联写故乡百姓对陶澍的景仰和爱戴;而后者意思则是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
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的知己!这位年近60岁的陶总督顾不上路途劳顿,当即令知县找来对联作者与他见面。这位作者,便是左宗棠。
当时只有二十四岁的左宗棠虽早已乡试中举,但在接下来的会试中却屡试不第,正值怀才不遇之际。得悉这位陶总督途径醴陵后,他意识到是个不可多得的良机,便赶忙找到知县大人毛遂自荐,并用心撰写了以上两副对联。
果然如他所愿,陶澍看到他一见如故,两人通宵促膝夜谈,相聊甚欢。就这样,年轻的左宗棠以两副“自荐联”为媒结识了封疆大吏陶澍,为日后的飞黄腾达埋下了伏笔。而且此虽实为拍马之举,却毫无媚态,既讨好了对方,又不跌读书人的面子,还借机展露了一把才华,实乃妙举也。(《联谊报》2022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