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审计报》:读书切戒在慌忙

(2022-05-14 14:50:31)
标签:

副刊美文

读书

分类: 刘言世语

          读书切戒在慌忙

                        /刘世河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一直就非常喜欢南宋文人陆九渊的这首《读书》,但真正读懂它却是近几年的事。正所谓,少年不解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其实诗的大概意思并不难理解,陆九渊的主张就是:读书“切戒在慌忙”,因为理解书中精义绝非一蹴而就,总会遇上“未晓”之处,这时就需要“涵泳”,需要沉浸其中细细体会,也唯有“涵咏”方得书中之兴味。那些难懂或不懂的地方不妨权且放过,留待日后再求其解,切不可慌慌忙忙、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囫囵吞枣,难知其味。而且更糟糕的是,你如果老揪着那些“未晓”之处不放,并“执着”地跟它较劲,较来较去,恐怕就连继续读下去的那点兴致也随之消失殆尽了。

慌慌忙忙的读书,犹如急匆匆地赶路。赶路之所以要急匆匆,是因为想尽快抵达目的地,而读书之所以慌慌忙忙,大概也是为了赶快读完。至于沿途的风景,自然无暇顾及亦无心顾及。一心赶路而至脚步匆匆,合情合理,可读书倘若也如此就委实不妥了。读书读书,贵在一个“读”字,读什么?读书的内容,而这个“内容”便是沿途的风景,无暇抑或无心看风景,读书又有何意?

不慌慌忙忙的读书,其实就是要安静的读。此静有两层意思,一是心静,二是境静。而这个心静很大程度上又恰恰是由境静而决定或左右的。很难想象若一个人置身于机器隆隆的车间,抑或人声鼎沸的集市中,还能心无旁骛地阅读。即便能读,那阅读质量也定会大打折扣。所以读书最好有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或者氛围,如此才有可能专心致志,这种环境和氛围就是仪式感。

说到仪式感,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就不错。同样一篇文字,因为有了央视舞台如此宏大、厚重的气势和氛围,不但变得耳目一新,而且让聆听者印象极为深刻。贾平凹有篇散文《母亲》,其实我在几年前就读过不止一遍了,也曾为之感动,但过后就有点淡忘了。然而当听了斯琴高娃在《朗读者》节目中的朗读后,那篇散文带给我的就不仅仅是感动而是震撼了。尤其在背景音乐、舞台布置,以及灯光的衬托下,那种如临其境般的画面感,更让我泪下潸然。且不说朗读者的再创作自是功不可没,仅就一篇文章而言,倾情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仪式感,而在那样的舞台上朗读,更绝对是锦上添花。

还有一种仪式感,就是对书心存敬畏。我有一位作家朋友惜书如命,堪称书痴。他每次从书城购得一本新书,再怎么想看也绝不会在半路上就匆匆翻阅,他说,对读书人而言,书就是最好的朋友,一本新书就如同结交了一位新朋友,匆匆翻阅,走马观花似的,是对朋友的不尊重。回家后,将新书置于案头,先净净手(洗手),擦干后才来到书房,端坐在那里开始认真阅读。他说,之所以这样做,并非故弄玄虚,而是对书的一种敬畏,所谓敬读是也。

受其影响,我也对书籍从喜爱渐渐升华为敬畏。平日家中虽可谓人迹所至,无不有书,但有好多地方之所以搁上本书,只不过为了闲暇时打发时间用的,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在读书,唯有置身书房时。很喜欢那种被书籍包围的感觉,且左右又有花香、茶香氤氲着,大有身心浸润其中之陶醉。此境虽属刻意营造而来,但同时营造出来的还有心境,亦唯有在此心境下读书,才感觉自己真的走进了书里。而这种刻意的营造又何尝不是对书籍的一种尊重和敬畏呢!【《中国审计报》2022年2月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