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人春秋》:张之洞的“忘”与“不忘”

(2022-04-10 10:12:08)
标签:

杂志美文

分类: 刘言世语
《老人春秋》:张之洞的“忘”与“不忘”

张之洞的“忘”与“不忘”

                         /刘世河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大脑皮层功能逐渐减弱,记忆力随之减退。这是老年朋友健忘的原因。其实健忘一点也不可怕,有时候反倒是一种幸运。因为人到暮年,幸福感是跟做减法成正比的。好多事情当忘则忘,给自己的大脑清理空间,对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有益。如晚晴的张之洞,除却学问等身,亦有诸多怪癖,诸如曾遭幕僚弹劾的“兴居不节、号令无时”之习性便是,但最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的“记性”。

他的“健忘”是出了名的。常常随意就召人前来,等人家急急忙忙地赶来后他又常常忘记召见。1894年,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后,因有事欲与远在美洲的黄公度商议,便发电促其速来南京。谁知黄公度到了3个月,却始终等不到张之洞的召见,原来张之洞早就把这件事给忘了。等人家一生气去了上海,未及3天,张之洞忽又想起此事,连忙发电报让他过来。黄公度只好又折回南京,结果又等候了半个月,张之洞才召见他。

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地方小吏,在冬天被张之洞传召,他在寒冷如冰窖般的的官厅里从早上一直坐到晚上,也未见张之洞召见,而至 “饥寒交迫,归而大病,几至不起”。此事传开之后,某知府每次被张之洞传召时, “必携被带食而往”,以免遭受同样“冷遇”。

还有更绝的,张之洞即便在剃发时,居然也会忘记自己在干啥,常常剃至一半便径自睡去,或二三时不醒。可怜那个倒霉的剃头匠师傅,只好站在那儿苦苦等着他醒来。如此健忘,也真是到了一定的境界。

但是,张之洞的“记性”有时候却又极好。张之洞虽然位居高职,但为官清廉的他常常囊中羞涩,有时居然连区区二三十两银子都拿不出来。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令人拿皮箱到一家叫维新的当铺去典当。张之洞因此成了该当铺的常客,而维新当铺也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总督衙门的人拿皮箱来典当,不管箱子里有没有东西,只管按照箱子的数量付足银两就可以了。

维新当铺之所以定下这样的规矩,是因为他们知道张之洞并不是真想当他的皮箱。只要手头有了银子,他就会立刻把皮箱赎回去,从未忘记过。

另外,他在会见外宾时,记性也相当好,不但不会忘了会见的时间,而且还每每提前相候,“外人或约三时而至,则两时半已候于大餐室矣”。即使久等不来,张之洞也不发怒,更不会睡去。故有时人调侃:“张之洞的‘健忘’乃是内外有别,极困倦亦不偃仰片刻,其以诚待外人如此”。

最经典的一次当属1903年,张之洞奉召入京,庆亲王奕动奉慈禧太后之命请他到军机处议事。张之洞走到军机处的台阶前,忽然立定不走了,任凭军机处内的几个大臣招呼,就是不肯再往前迈一步。军机大臣们皆莫名其妙,不知所故。原来,雍正曾御笔榜示内阁:军机重地,有上台阶者处斩。张之洞当时虽然身为封疆重臣、士林领袖,但并非军机大臣,故不敢踏上台阶半步。时间过了100多年,大多数人早已忘了这一禁令,张之洞却依然犹记在心,且不敢违背,与其“健忘”简直判若两人。

原来,张之洞的记性之所以时好时坏,完全是他自己在把控着的。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该“忘”,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不该“忘”,他心里门儿清。所以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张之洞虽然没有曾国藩那样走红,没有左宗棠那样牛气,也没有李鸿章那样位高权重。但令人称奇的是,在政局动荡、国势颓废、人心背离的晚清,他竟然一生都在升官,一生都没有被贬,甚至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并最终成为慈禧临终的托孤重臣。显然,他的“忘”与“不忘”绝对功不可没。【《老人春秋》2022年第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