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许倩倩

标签:
股票 |
分类: 数学案例及反思 |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许倩倩
一、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 学生已经掌握了角,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等知识。
方法策略:学生对于平面图形边的关系的探索也并不陌生,在以往探究平面图形边的
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用到过观察、猜测、操作、分析、比较等策略方法, 有一定的策略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
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三边
关系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准确理解“任意”
的含义。
五教具:
五、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引发猜测
2、引导猜测: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发猜测,产生探究三边关系的内需。
二、实践操作,记录数据
环节一
师:大家在刚刚猜测时,出现了不同意见,怎么才能知道哪种猜测是对的呢?
学生想到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课前让大家准备了四组线段,同位合作摆一摆,看看能否摆成三角形,并完成记录表。并提出操作要求。(课件显示)1、同位合作完成
下面每组边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先拼一拼,再分别用“√×”进行判断
生:开始操作,教师巡视
1、
板书:能围成
2、对于4、5、9能否围成三角形有争议,打?
请不同意见的同学上来摆一摆,看看能不能围成。为什么不能围成?(上下两排一样长,并排一起像是两条平行线)
3、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获得研究问题所需的数据,事实推翻了学生头脑中以前的认知,激起了思维的矛盾,使学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1、小组交流:请举例说明“三条边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什么情况下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经过观察、分析数据,发现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不能摆成三角形。课件演示,加深认识。
只有大于第三根小棒时,才能摆成三角形,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适时追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举例只验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否证明可以拼成三角形?(不准确) 怎么补充更准确?
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大家觉得这里加“任意”准确、恰当吗?有必要吗?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他们在实践操作、猜想验证、观察分析等活动过程中,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四、巩固深化,应用规律
1、巩固性训练
(1)
(2)
(3)
(4)
学生判断出来以后,让学生思考,我们在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时,有没有更简捷的方法?只要满足较小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若不满足,则不能构成三角形.
用简捷的办法,再练习一组。1、3cm ,7cm,4cm (
2、8cm ,5cm, 4cm (
3、3cm ,10cm, 5cm (
2、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在生活中加以合理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4、课外延伸性训练
五、回顾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