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标签:
大数据互联网农业云应用智慧农业智慧农业云平台 |
农业大数据就像是正在修建的水库一样,这个水库中的水不仅是活的水,还必须有来源;有了来源还不行,还必须有出处和应用,下面托普云农小编来带大家了解下什么是农业大数据,以及农业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http://s8/mw690/002CcsmMzy7bEYdqu4777&690
一、什么是农业大数据:
近期,农业部最新出台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下面简称“方案”)再次把现代农业推向高cao。如何瞄准现代农业今后需求大方向,找准发力点,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方案提出截止到2018年,力争达到互联网技术与“三农”融合发展、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提质增效、农业管理进一步高效透明、农业服务进一步普惠的总体目标。其中一个关键的技术或产业方向就是农业大数据,通过大数据思维或大数据技术,结合农业生产生长特点,到达帮助农业增产增收,全过程透明化管理,提供增值服务等相关决策支持等目的。那么农业大数据现在在中国到底能做什么,如何助力农业,发展方向如何,是亟待解决和探讨的问题。
农业大数据是什么?
结合农业本身特点以及农业全产业链切分方式,农业大数据可以分为四类:
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数据、农业生产大数据大数据、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大数据,基本囊括从产到销全过程。其中,与农业源头生产直接相关的是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数据。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数据又可分为三大类型:土地信息数据,如土地位置、地块面积、海拔高度等;环境信息数据,如气象数据,土壤水分数据,温湿度数据等等;作物信息数据,如作物长势数据,病虫害数据等等。以上可以说均是数字农业的种植基础数据。
http://s7/mw690/002CcsmMzy7bEYe6WNg86&690
二、农业大数据用在哪里?
从农业生产环节来看,农业大数据可以用于指导农事生产、辅助农业决策,以此达到规避风险、增产增收、管理透明等预期目标。
通过分析实时环境数据,可以得到农作物当前的长势、地块信息等;通过算法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环境趋势走向,可以得到精确的未来气候走向、病虫害趋势等;通过分析环境数据整体走向,可以得到精确种植建议、管理指导。
试想如果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气候灾害可以得到规避及有效防治措施,种植方法可以得到有效指导,那么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产量的稳产甚至提高,结合符合当地的种植经验决策,农业种植将不会只是“看天吃饭”,更多的是“知天而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从农业源头种植生产效率的提高,更会拉动农业产业整体内需,从农业生产,到农业市场、农业管理,农业大数据将会大幅提高农业整条产业链的效率。
http://s15/mw690/002CcsmMzy7bEYeM7KKce&690
三、农业大数据发展方向:
1、农业大数据普及范围的扩大。在中国,生产环节农业大数据应用前提应是偏于集约化管理的土地经营,生产决策的指导更多的是对面而很难做到对独立的点。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环境分布差异由南到北因地制宜,集约化农业目前集中在东北、**、河南、江苏等农业大省。由具备集约化、大规模特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或政府示范为核心,逐步推广农业大数据生产指导。
2、农业大数据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业大数据的应用离不开源头数据的采集,涉及对数据信息量、数据精度等一系列基本要求,结合物联网、农业数据云平台、卫星遥感平台等,逐渐完善农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3、农业大数据技术日臻完善。农业大数据技术普及,除了数据获取基础设施的完善,还需对数据分析、挖掘的方法有进一步提升。加强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知识发现等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四、大数据可应用于哪些领域?
目前,已经有不少机构、企业进行了初步探索。未来,农业大数据将在这六大领域发挥作用:
(1)生态环境数据,包括气象、水文、土壤和病虫害、动物疫情数据。这些数据是农业日常经营调整农业用水、农业产品投入的主要依据,准确掌握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做到精准种植、养殖,减少资源浪费和成本投入。
(2)农业技术及农资流通数据。掌握农业技术能保障农产品高效、丰产,而基于农资流通数据的分析,则为农业经营者选择农资产品提供判断依据。种子、种苗的流通数据,亦可判断某个品类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调整规模的依据。
(3)农产品价格与农产品流通数据。生产规模的调节、生产品类的调整,必须要事前获知农产品价格和各主产区的产销情况。另外,通过B2B、B2C电子商务平台促使农产品供求信息对接,能拓展销售市场,提高农产品价格。
(4)土地流转数据。通过土地流转供求双方信息的对接,促使流转更高效率,减少一方撂荒、一方找地的情况出现。
(5)农产品质量可追溯数据。通过上述的农资使用数据、生产流通数据的整合,可构建出从农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数据,以消除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疑虑,提高农产品的购买率。
(6)农业经营者征信数据。前述数据可纳入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保险机构的征信系统,作为发放贷款、设置农业保险的信用依据,以此推动金融和农业的融合。
http://s8/mw690/002CcsmMzy7bEYfzUCr07&690
五、农业大数据:国家在发力:
大数据能在这么多领域的领域,国家与政府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大数据要成为国家战略”的想法有很多官员及专家都在倡导。
1、 我国将构建农业大数据体系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副司长王小兵表示,目前我国农业电商发展迅速,但瓶颈和痛点日益凸显,未来要培育多种主体,利用好电商平台大数据,调节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构建农业大数据体系。
2、 农业部力挺大数据
2016年1月份,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18年基本完成数据的共用共享,2020年实现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2025年建成全球农业数据调查分析系统。
3、 农业部印发《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方案》
2016年10月份,农业部印发《农业农村大数据时代方案》决定自今年起在北京等21个省(区、市)开展农业农村大数据试点,建设生猪、柑橘等8类农产品单品种大数据。鼓励基础较好的地方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机制和模式,带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大数据发展和应用。
同时,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到2019年底,达到以下目标:
———数据共享取得突破。地方各级农业部门内部及涉农部门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省级农业数据中心建设取得显著展,部省联动、数据共享取得突破。
———单品种大数据建设取得突破。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建成干单品种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并在引导市场预期和指导农业生中充分发挥作用。
———市场化投资、建设和运营机制取得突破。通过政府购买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建设大数据取得实质性展,形成一批项目成果,探索出有效路径和模式。
———大数据应用取得突破。大数据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加应用,大数据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关联分析和挖掘利用取得积极展,形成一批创新应用成果。
六、农业大数据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有不少案例表明,农业大数据与物联网的给农业生产与管理带来“百倍”效益。但还有以下5点需要发力,如果得不到解决,农业大数据依然还是孤岛一座。
1、 主体问题
农业大数据到底有谁来主导?我认为,当然是国家或政府来主导,国家必须要建立大数据收集与计算平台,并大力培养大数据分析人才。
当然,政府也可以搭台,有企业来执行。但大数据服务一定是便民化,而不是集中在一家,否则农业大数据也只是垄断行业,全民普惠的时代已然到不了。
2、 产业化问题
农业数据侧重单品才有可能带来更大的反应,如此也可以快速形成大数据的产业化与集约化发展。
但,单品的产业化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马铃薯产业,有种子、化肥、加工、存储、物流、渠道等一系列的产业环节。
这些环节不是一家能完成,因此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存在不对等的情况。
因此,大数据产业化需要在产业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并有效的链接。
3、 大数据成本问题
成本高是大数据的一个特点,农业大数据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如何把大数据的成本降下来,真正普惠才是关键。
同时,如何借助商业资本推动大数据平台建设,并快速确立商业模式,让大数据不仅仅是服务,更能变现,从而降低大数据生产的成本。
4、 跨界问题
也许,大数据跨界问题是技术端的问题,但大数据的跨界直接决定大数据运用的广度与深度的问题。
因此, 积极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结合农业物联网、信息进村入户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在测土配方施肥、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作业等领域,研发一批有效支撑智慧农业建设的大数据应用系统。联合政产学研用各方主体,开展农业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大数据关联分析,开发一批分析模型和应用成果。
5、 信息化建设
大数据是依赖互联网,互联网依赖信息化建设。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连网络都不通的村子,农业大数据如何能发挥作用。
因此,农村信息化建设成为国家破解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最后,农业大数据是利国利民,也是现代化农业不可或缺的助推器,想要利用好农业大数据,就必须要破解基础的工作:比如互联网普及、公平共享、信息化建设等问题。如此如此,农业大数据可能迎来春天。
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Ø
迄今已荣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0项、产品软件著作权70余项,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全国传感器标准成员单位,拥有大量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公司始终立足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通过应用示范,探索农业物联网的产业化应用。
上市公司(股票代码:833692)、大品牌,质量信得过、售后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