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新 认 识 汉字
(2014-05-29 22:27:28)博远国学讲座
重 新 认 识 汉字
第一讲:天生汉字——八卦五行的起源与汉字的造字方法
第二讲:国魂祖灵——论汉字与中国
主讲人简介:作者为目前国内顶尖卦字一体化研究专家,著有《超存在哲学概论》,在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汉字六书之析疑》、《汉字——研究中国史前社会的活化石》、《中国汉字构造思想原理》等多篇论文。《文摘报》、《华商报》曾报导过卞伟光先生的研究成果和记者专访。此文是卞伟光先生的最新研究成果,意义重大,此文的面世将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标志性事件。 |
主办:陕西易经文化研究会
地址:西安市小寨西路98号皇家公馆英郡楼1112室
博远国学 |
七 月 中 旬 盛 大 开 讲
华夏五千年读懂汉字第一人 |
|
神州八万里访遍天下无知音 |
讲座由文化哲学专家、思维方式专家,卦字一体化研究专家,儒释道哲一体化研究专家,陕西易经文化研究会会长,陕西博远企划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卞伟光主讲,详见卞伟光博客《重新认识汉字》。
票价:前排600元
博远取名 |
抢票热线:85217932
领票地点:小寨西路98号皇家公馆英郡楼1112室
八卦五行的起源与汉字的造字方法
卞伟光
提要:汉字是史前人类在文字出现之前就普遍使用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字形出自肢体语言,字音出自口头语言,字意则出自于象形可以会意,形声可以转注,指事可以假借的形音意的相互转借。故汉字并非单纯的象形文字,而是具有象形、象音和象意的三象合一的复合型文字。
关键词:汉字、造字方法、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复合型文字、天人合一、对应式字组、叙事式字群、八卦、五行、汉字文化。
汉字是华夏史前社会农耕文化的产物,是华夏祖先独特的天人合一的二元混合理性思维方式的智慧结晶,是那时虽然没有文字但却有肢体语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汉字形音意特有的象真写实性决定了汉字具有象形象音象意的三象属性。其形象即字形出自肢体语言,音象即字音出自口头语言,意象即字义出自于象形可以会意,形声可以转注,指事可以假借的形音意的相互转借。(《见拙作《汉字六书之析疑》,《汉字文化》1997.2)。因此,汉字的构造中和读音中以及造字方法中携带了大量的史前社会信息。例如《白水县志》中就记载了苍颉造字采用了“依类象形,相生为字”的传说,这绝非空穴来风。而且在苍颉庙中的“苍圣鸟迹书”碑上刻有28个早期汉字,上面带有明显的人的肢体动作特征,属较早出现的原始肢体动作古字,而现今的所有汉字都是从这种原生古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原生古字绝大部分都演变成现在汉字的部首偏旁。天生汉字,华夏先祖先从天人合一的天字开始,造出了与天对应的人字。然后又采用依葫芦画瓢这一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参照分解肢体语言的动作顺序创造出了其它古汉字。但这时创造出的古字已不是象“天”字与“人”字这样的只有简单对应关系的字组,而是依据肢体动作的多少和顺序,依次创造出较为复杂的具有对应关系和内在关联的易记易懂的方阵形叙事式字群(见拙作:,《汉字——研究中国史前社会的活化石》,《延安大学学报》2001.4社科版)。否则在当时极端原始并且在汉字体系没有成熟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是根本无法传播开来和保留至今的。惟一的办法就是采用这种最简单易记,但却能高效传播的造字方法,这是当时华夏先祖们所能想到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现代科学的起源与古代巫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例如中国古代道士们在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时发现了火药,现代化学和冶金技术又源自于古代的炼金术。而现代天文物理学也是在古代星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字的发明也同样如此,是远古巫师在祈雨与天神勾通时,达到了天人合一最高境界的刹那间的肢体动作启发了古人创造汉字的灵感,造出了天人合一的最初古字。从下面图示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其字形显然是出自于肢体语言。
|
|
|
原生字 |
肢体语言 |
再生字 |
很显然,首先造出来的“天”字是天人合体的,而后造出来的“人”字实际上是从“天”字中拆出来的。因此可以说这两字是同时造出来的,就像双胞胎一样,没有第一第二之分,虽然生出来时是有先后顺序的,但却是同时怀孕,同时生产的。
不仅如此,八卦古爻的产生过程也同样如此,也是从肢体语言“天”字“拆”出来的。只不过是“四胞胎”而已。这四胞胎姊妹就是最早的古卦爻,即古爻,它们是至下而上从天人共体的“天”字中拆出和分解出来的。如果将“人”从“天”字中抽走,便只剩下“一”和“一一”了,这便是我们现在仍在使用的今爻的原型。
|
|
|
|
|
原生字 |
古爻分解一 |
古爻分解二 |
古爻分解三 |
古爻分解四 |
很显然,从肢体语言的“天”字中分解出来的四个古爻符号其实是两个阴爻八和一一,两个阳爻十和一,这四胞胎姊妹是一对兄弟和一对姐妹,并且是同时怀孕同时生产的。大家注意,这四个古卦爻符号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出土的中方鼎上的铭文,即所谓的“数字卦”中的三个符号是一模一样的,与史斿父鼎铭文中所谓的“数字卦”的符号也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将“十”写成了“X”而已,但都代表阳爻是确定无误的。这四种古爻不仅是今爻的前身,而且同时也是汉字的字根。
笔者认为,从原始卦爻到我们现在看到的八卦今爻有一个逐渐的演变过程,这种演变过程,可以从长沙马王堆帛书,安徽双古堆竹简和东汉熹平石经中阴爻的演变过程中得到证明。在双古堆竹简时阴爻还用“八”字表示,但在马王堆帛书里阴爻已明显从中间分开了,而熹平石经里的阴爻已完全被拉平拉直,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阴爻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从古爻到今爻的演变有个从繁至简的过程。
如果我们将古爻“八”字与"人"字比较,几乎很难区别出是字还是爻,是爻还是字,只能是字爻一体化的卦字。再看看“天”字,其中便隐藏着“八”、“十”、“一一”、“一”这四个古爻符号,所以也分不清到底是卦还是字。很显然,它们是卦字一体化的汉字文化。按照这个思路,如果加上“天”和“人”这两个符号,原来的四个古卦爻就成为六个古卦爻符号,这便是“六爻”的前身。如果将这六个古卦爻划分两种,“天”、 “一”、 “十”为阳爻,“人”、“八”、“一一”为阴爻。这六个古卦爻的演变过程同上述四个古爻的演变过程一样,都经历了从繁到简的过程。但有一点勿庸致疑,古人最初发明卦字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日常琐事的,而是为了与神沟通、预知吉凶的。而卦字的文字功能是引伸的结果。最终卦字外的文字功能超过了卦字内的功能,最终逐步演变为在古爻基础上形成的今天的汉字。
另外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天”字的演变过程来看,古人常将“天”字写成人形,为了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的甚至将天字上面的一横写成一个人头形,下面干脆画作人的身体。这说明古人在创造卦字时是多么执着于天人合一的意念,以致于让我们分不出来他们创造的到底是卦还是字。既可以说它是卦字,也可以说它是字卦。从汉字“土”的写法上看,上为“十”下为"一“,按照天爻地爻的排法是地爻在上天爻在下,故通过爻的变化,天在下土在上,天就变成了地,你说这神奇不神奇?另外再看看汉字“干”的爻变,其天爻和地爻的排列是天爻在上地爻在下,故土字又变成干字。查查字典就知道干又通乾,乾为天,故土字又变成天字,天干是也。你说这种天翻地覆的爻变神奇不神奇?另外你也许会问:那你把“干”变成个人试试?”这样的要求真的也能做到。只要将干字倒过来地爻在上天爻在下,就立即将“干”变成“士”字,士是指有学问的人,这不是人又是什么?这种例子还能举出很多,只是由于篇幅的问题,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所以在研究汉字的起源时绝不能轻视对原始卦爻爻变的研究,其间充满了爻变的辨证推演过程,它和古人的造字章法有着直接的关系。看似复杂并且千变万化的汉字,其实只有三种基本构造符号,并且也有着共同的规律可寻。因此“天”字对汉字起源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天”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它是中国文化的起点和基石,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和源头。如果上述推论能够成立,那么从理论上讲所有的汉字都能用爻变的方法解构。笔者若将原始三爻符号的延伸和变形都算在内,便归纳出下面的”汉字笔画三爻归属表。依据这个图表,就能解构所有的汉字。
汉字笔画三爻归属表
天爻一 |
|
地爻十 |
|
人爻八 |
1、凡直笔书写的横竖,只要不与其它笔画交叉均属天爻。
2、凡笔画交叉或多次交叉的均属地爻。。
3、凡与八字字形接近的,包括撇捺点勾的各种变形体,只要不与其他笔画交叉均属人爻。
4,以繁体本字为准。
中国古代五行思想的形成虽然要晚于最初的卦字,但仍然与这五个字的造字过程和造字方法有关,下面就看一下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是如何造出来的。
金 |
金 |
男人 |
|
渡 口 |
生 |
|
|
|
|
水 |
水 |
小便 |
|
打 水 |
生 |
|
|
|
|
木 |
木 |
惊呆 |
|
沐 浴 |
生 |
|
|
|
|
火 |
火 |
起火 |
|
伙 伴 |
生 |
|
|
|
|
土 |
土 |
快跑 |
|
冲 淋 |
原始口头语言 |
原生字 |
原始肢体语言动作 |
再生字 |
再生汉语词汇 |
很显然,中间最早的原始肢体语言动作描述的是一个男人正在小便时突然发现起火了,他惊呆了,然后拔腿就跑。金水木火土这五个字的字形就来自男人小便遇火逃跑的五个肢体语言动作。但这五个字的读音则来自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民间口头语。所以五行文化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广为流传了。而津、水、沐、伙、吐这五个再生字的字形,仍然是在原始肢体语言动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原生肢体动作字。但字的读音则来自金水木火土这五个原生字。其中水是假借字,其余是新造出来的再生字。几乎所有的汉字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这是汉字造字的普遍规律,依照这一方法,我们就能解开汉字造字方法的千古之谜。原生字和再生字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是双胞胎字,但却有一前一后的区别。先生出来的原生字是哥哥,后生出来的再生字是弟弟,虽然弟弟借用了哥哥的字音,但他们的共同母亲只有一个,那就是原始肢体语言动作。例如“津”、“沐”、“水”、“伙”、“土”这五兄弟,“津”指河边渡口,“沐”指沐浴,“伙”指伙伴,“吐”指冲淋。再看字典如何解释津字,津、近也,近水之地也,字典释义为河边渡口,形训、声训与义训完全一致。字典中伙同火、有与火相伴之意,伙伴即火伴,这在古汉语中是相通的。“吐”字的含义是指伙伴为他冲淋,可能伙伴用的是陶罐或陶壶为他冲淋,故水从壶里吐出便容易理解了。五行相生的顺序与沐浴动作的连贯完全一致,所以造成顺位相生,隔位相克。
那么下来的问题必然是八卦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八卦的卦象字名乾、坤、巽、震、坎、离、艮、兑与各自代表的卦象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有什么关系呢?与金水木火土的生成顺序又有什么关系呢?八卦的创造过程是否也参照了另类肢体语言动作?回答是肯定的,八卦的创造灵感是起自于远古的一场大旱,巫师作法与天神沟通时的肢体语言动作。虽然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最初的古汉字肯定不是现在的汉字。但汉字却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即以字解字,以字解史,以字解理的功能。由于汉字自身有字字相连,环环相扣逐渐演变的特点,所以用顺藤摸瓜的方法就能找到最初的原因。当一种猜测或推论无法证明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字解字。当然这种新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和学术风险,但很值得一试。从下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八卦字名的字形出自肢体语言,而字音出自口头语言。
八卦字名描述了史前天旱的场景和巫师祈雨的场面
原生卦字 |
原生卦象 |
肢体语言 |
对应卦象卦字 |
原生卦字 |
口头语言 |
卦形 |
乾 |
天 |
添加供品 |
天乾 |
乾 |
乾旱严重 |
|
坤 |
地 |
递传供品 |
地坤 |
坤 |
困难之极 |
|
艮 |
山 |
堆积如山 |
山艮 |
艮 |
根草充饥 |
|
巽 |
风 |
丰盛之至 |
风巽 |
巽 |
热风熏炙 |
|
离 |
火 |
夥伴用力 |
火离 |
离 |
离乡背井 |
|
震 |
雷 |
擂响鼓声 |
雷震 |
震 |
赈济度日 |
|
坎 |
水 |
雨下大了 |
水坎 |
坎 |
坎坷艰辛 |
|
兑 |
泽 |
泽润大地 |
泽兑 |
兑 |
兑换粮食 |
|
字典中火同伙,但伙的异体字为“夥”形训为果品很多,这是指祈雨时的供品很多很丰富。另坎卦的卦形实际是水字的变形,将“水”字横置便是坎卦的卦形。坎中实,离中虚,离卦为火,坎卦为水,但用到汉字上虚实正好相反,但相反则相成。属火的离卦的卦形中间虚、两边实。但属水的坎卦的卦形成了中间实,两边虚,这从侧面上印证了卦字同源的论断。从图解中可以清楚的看出,八卦字名的创造过程是参照了一场宏大而庄严的祈雨场面,并且以祈雨巫师的肢体语言动作顺序为参照,创造了八卦卦象和卦名,在创造卦名的同时,又创造出了叙述这宏大场面的汉语词汇和汉字文化。与天人合一的两胞胎和古爻的四胞胎以及六爻的六胞胎不同,这次生出的是八个卦象卦名的八胞胎,并且在生出八胞胎的同时,又能衍生出那么丰富那么具有想像力的描述词汇,这个八胞胎不仅有了卦名而且也有了卦字和卦形,并且又有了卦象和五行,最后又衍生出八八六十四卦的六十四胞胎。这一切都是汉字的功劳。故笔者说汉字绝非凡人所能创造出来的文字,而是神一般的人才能创造出来的这种神奇而完美的文字。如果真是苍颉创造了汉字,那么华夏文明的始祖就并非一定是轩辕黄帝,而应该是字神苍颉。苍颉是史官,是知识分子,而黄帝只是领导而已,因此不能把造字的功劳归于领导。并且伏羲画卦的传说也值得怀疑,因为卦字实际上是一体的,根本无法分开,故苍颉也许是八卦和五行的真正创造者。
综上所述,汉字的出发点是天人合一的天字,汉字文化的出发点也是天人合一的天字。天生汉字、字生文化。然后字生八卦,卦生易道,道生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最终便成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文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树。但遗憾的是,我们虽然有诸子百家、四书五经,但却没有自己的字经,没有史前汉字的造字经过和造字方法。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填补这项空白,为汉字的创造者树碑立传,让华夏儿女的子孙们永远记住他们的伟大功劳。世代相传,没齿难忘。
2013年11月22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