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16-04-07 22:12:23)分类: 2015年小课题 |
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更偏重于未来公民的基本审美素质培养。现代教育对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着手思考。
(一)教学结构系统化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教学结构的完整严密,教学目的要和课程的总目标有机统一,教师应对学年、学期的课堂教学作一个预先规划,每一单元要突出重点,每一课时都要设计完整严密。教学结构的系统化还应体现在教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达到美的教育。
(二)教学风格稳定化
变幻的风格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教师应不断摸索形成适应自己的风格,并稳定下来,不要忽而这样,忽而那样,花样百出,弄得学生手忙脚乱。
(三)教学方式灵活化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审美疲劳,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四)教学活动节奏化
节奏是指匀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笔者认为教学活动的节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在讲授重点之处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在一些容易之处,可加快语速。
2.教学内容要主次分明
教学中时间的分配要有多有少,形成一种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既分散了学生最佳的注意时间,使感知强度减弱,造成浮光掠影,浅薄表面,又使学生兴趣索然。
3.课堂组织要动静结合
这里说的静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相对安静的聆听或思索;动指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活跃状态,如热烈的讨论,竞赛等。一味地静会使课堂气氛沉闷;一味地追求动,往往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沉闷或混乱的课堂都是不美的,只有两者和谐而有机的统一才能既保持课堂的朝气,又维持课堂的秩序。
(五)教学气氛情趣化
教师进入课堂就应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这样学生自然就有精神,并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情绪听课。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师生之间多采用交谈式、探讨式的方法,拉近师生关系,同时还要分散难点,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
(六)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声音、图像把课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形象生动、直观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直接用感官去感知,能加深情感的体验。
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直观形象,情趣盎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美,品味美,体验美,必将使同学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感受美,提高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