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
(2012-08-03 18:26:39)
标签:
杂谈 |
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
牡丹区北城中学
人们比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很少提或关心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我认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更不容忽视。教师与其他行业的人员相比,其不健康心理所造成的影响则是总体的,社会的、长远的。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要让学生心理健康,必须教师的心理是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近年来,各种媒体报道教师体罚学生的事件屡见不鲜,教师的过激行为,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心灵和身体的伤害,另一方面极大地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通过对这些事的分析及反思,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部分教师的师德差以外,多数事件是教师因为情绪烦躁,不能自控所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因此,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哪怕知识再渊博,学问再深奥,也绝不是称职的教师。这一切都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总会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而且体现在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上,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常常会成为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讲,一个人如果有了心理疾病,除了伤害自己外,还可能危及他人和社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角色接触的广泛性和长远性的影响。如果教师存在心理疾病,将给所教的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性和示范性对学生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这一点讲,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又将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如果教师时常带着情绪工作,把来自家庭、社会、同事、领导的不满转嫁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蒙受不白之冤;或在与学生交往中表现出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掺杂个人的喜好,对学生进行讽刺、人格侮辱、习惯性谩骂等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所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深刻而长久的,心理不健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不良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学生的学习效率肯定不会有所提高,效果也不佳,学生依旧会我行我素,把教师的话当耳边风,师生对立,从而使教学“杯水车薪”。另外,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做人的榜样,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f决定了学生无法独屯地辨别是非,只会直观地模仿,简单地看待问题。教师对待工作、对待学生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3、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
如果留心关注教师的闲聊,就会经常听到有老师以使学生害怕为荣,以把学生管理得服服帖帖为能。为达到这·目的,有些老师甚至不择手段,讽刺、挖苦、罚站、打骂、体罚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此类老师的心理是健康的表现吗?在教师的这种心态下,很多学生形象地把师生关系比作猫与老鼠、警察与小偷,等等。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慈祥的教师懂得关怀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形成括泼、向上、合作、宽容的良好个性;冷漠的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关爱,学生与教师之闻形阊陌路,常常会我行我素,自私淡漠,缺乏热情;暴躁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耐心,常常会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严莺伤害,使学生经常处于戒备状态,有时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担惊受怕,产生抵触情绪。
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人才
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丰阵地,教师是学生健康教育除家长之外最直接、最主要的医生。提高自身素养,积极开展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健康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人才,是广大教师的责任。
教师要积极开展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每位教师都应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提高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水平,并注意维护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减少行为的伤害,杜绝心灵施暴并有意识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像关心学生的学习一样关心学生的心理,而且把这种“关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教师的心理首先要健康,用健康的心理准确地为学生把脉诊治,正确区分正常与异常,并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及时让学生的心理获得健康,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心理医生
当今教育的发展决定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者,还是学,匕心灵的塑造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保健工作,也许不是教师的丰要任务,教师绝对是学生直接的心理医生之一。
总之,注重健康教育的学校是对社会、对家庭、对学生不负责的学校。一个不懂得健康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没有竞争力的民族,有重视学生健全而健康的心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