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历史背景,感悟古诗意蕴      吴春燕

(2016-03-28 22:09:50)
分类: 教育随感

基于历史背景,感悟古诗意韵

 

古诗词离现今年代久远,理解起来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要想准确把握古诗词的含义,就有必要联系当时的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能读懂诗人、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真真切切感受文字的灵性,领悟作者的人生,准确理解其间所散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哪些背景资料呢? 

一、作者信息:“诗言志,歌咏言”,只有知人,才能识人,因而从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作者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柳宗元的《江雪》于谦的《石灰吟》

二、时代背景:“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观时代现状,情满于心。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个人际遇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才成就了诗歌国度的异彩纷呈。比如王安石的《元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艺术文化传统: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艺术传统,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像“柳”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桃符”的由来等等。古诗词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

四、现实材料:比如《元日》中“桃符”表春联,介绍一些古代春节的习俗和我们现代比较,《送元二使安西》中可以出示一些“安西”的荒凉图片,与“渭城”的雨后清新作对比,联系自己的感受,理解诗人的不舍之情等等。

在融入历史背景时,如果能借助合理有效的策略,就能更好地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效果。

1注重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有机联系 
  教材中的古诗词很多是由同一个作者创作的,因此,可以在这些诗词之间来作一些情感对比。比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以和他的《春望》作对比让他们在这些诗词中慢慢体会作者真正的生活状态,从而全面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刻理解所学诗歌的真正内涵。 

2、注重同一题材不同作品的有机联系

比如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我们可以联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同样题材的作品来比较古人的离别情伤。

值得注意的是,古诗文学习中背景资料虽说是一项重要的工具,但应该在学生品读文本,解读文意的基础上,再对背景资料作相应的了解,而不应该由老师全权包办。古诗词文本本身都是非常值得赏析的,学生可以从原诗中初步读出诗歌的情感,或悲或喜,然后再借助相关的背景资料,对这种情感的了解进行深化、细化,从而深入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或喜或悲的情感,这种情感与这位作者联系又有怎样的特点。最终得到古诗词的主旨。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能把作者信息、时代背景当作红花,而要把其当作古诗教学的绿叶,始终为诗歌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服务。

 总之,加强古诗词背景资料意义的认识,可以更丰富课程资源,更好的基于文本,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实现“情感的交汇和精神的同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