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的教育理念:每一只美丽的蝴蝶,都是自己冲破束缚它的茧之后才变成的;如果别人把茧剪开一道口,由茧变成的蝴蝶是不美丽的。而我们的教育不是给孩子带来伤害,而是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的魅力,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活力的同时,让他们不由自主的想拥有破茧的力量,在成长学习的道路上,自己去跳起那破茧的圆舞曲。
2011年,怀揣着让桃李永芬芳的梦想我踏入了实小的校门,这四年的教育生活让我成长、积淀、博发,很庆幸能在实小这片沃土中扎根发芽,真希望随着年轮的流逝,我能成为一棵守护孩子的树。而在工作当中,我也是一直积极地朝着这个目标去贴近的。
三年多来,我在学校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不断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德育思想理论,在实践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在班级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个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明确的学习目的,我注意与思想品德课相结合,开展各种有益活动,尤其我校自2014年开始实行课程整合,我更是利用班会时间,利用午练暮醒等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德育教育无形中渗透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行为习惯中,效果显著。看着孩子们一天比一天纯粹的笑脸,我觉得我离我的目标又近了一点点。
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十分注重从学生的思想上让其爱学习,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教学理论,课堂上力求生动活泼,同时加上平时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我随时准备一支记录孩子点滴成长的笔,不管欢笑还是痛苦,这都是孩子们,老师们,家长们共同的宝贵财富,就是因为这些点滴的积累,才有了孩子们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了解我班的孩子们,每次他们碰到问题时,我都能迅速的帮助解决,因此他们也越来越信服与喜爱我这个每天陪伴他们成长的班主任老师了。中午我班巧设立了好词好句积累箱,一次看着范锦林这个特别内向的孩子悄悄地把自己提前完成的积累小纸条放进自己军团的纸箱脸上露出的纯粹的笑容时,我当时的心都是暖暖的。从这个小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与读书的积极性,班里的学习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三、 素质当先、活动开展----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着素质教育的原则,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们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在活动中得到满足和提高。板羽球、毽子、跳绳、沙包等等运动器具的完善,让孩子们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秩序井然。汉字听写大赛的组织,大大提高了低年级孩子们学习汉字的热情。孩子们不仅在活动中锻炼了自身,更加完善了自我。课余的快乐是为了让课上更加充实。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习惯是最好的陪伴。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不仅在学校读书,更要在家里爱上读书,基于此,我又给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本阅读存折,好习惯少儿存折,阅读摘抄本以及纠错本。
为了让孩子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与探索心,我又给孩子们准备了地球仪与中国地图,让孩子学到新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保持一颗探索中国向往世界的梦想,有梦就要起航,希望实小的孩子们在我们老师的祝福下,能够鹰志翱翔。
我校还开展了“寻找春天的脚步”,“浪漫绘本大赛”,“生命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我在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让他们越来越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越发的积极的学习着。
四、家校合力、自我管理---- 充分利用班委会和家访工作加强班级的内部管理,努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工作,充分利用班委会成员的领导带头作用,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团结向上精神的培养,使班级面貌焕然一新。教室是老师与孩子们的家,家的温馨与舒适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希望教室的布置是老师、家长和孩子们共建,既要有益于师生的生命健康,又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留住孩子们的脚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我们教室后面那精巧的水杯架,每天都整齐摆放着54个各样的小水杯,让人看了就会忍不住的会心一笑。还有那靠近书架的挂衣钩,天渐暖,那挂衣钩总是在默默的为孩子们服务,而孩子们更是认真地对待它,每次都把衣服整理好后才按顺序一件一件地挂上去。教室阳台上那一盆盆的植物使得我们的教室更加充满活力与生机,孩子们热心地照顾着它们,突然哪天那盆花绽放了都会给这个班级带来别样的美。照顾绿植的孩子们也学会独立,除了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之外,还学会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要不每天认真浇花的孩子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教室里任何的变化他们都是最先知道的,我知道,因为毛毛虫们爱着自己的家。 而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东西,一个人如果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他的人生路上无论是鲜花盛开,还是荆棘满地,他都能从中体会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前一篇: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条件
后一篇:教师德育一体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