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2011-10-07 22:45:43)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作者:云淡风清
赋、比、兴是后人在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关于《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的提法最早见于《周礼》,《毛诗序》说的更明确:“故诗有六文,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礼颖达认为风、雅、颂为诗之“异体”,赋、比、兴为诗之“异辞”,即为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一观点一直为后来大多数人所赞同。
最先对赋、比、兴作较全面解释的是汉代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比喻劝之。”(《周礼》“大师”注)
以后对赋比兴的解释,历代层出不穷,唯朱熹的解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钱钟书认为宋人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释更为明白清楚,因为他抓住了情与物的联系与区别:“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寄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管雉篇》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
用现代的话说,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豳风"七月》、《大雅"生民》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赋的运用,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法。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现有深度又有概括力,是比、兴的基础。《诗经》中,赋中作比,或起兴后再赋的篇章特别多。
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诗经》中比的运用非常广泛,且运用灵活多变。除了有整首诗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如《魏"硕鼠》,更多的则是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这其中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首如飞蓬”(《郑风"伯会》),有暗喻,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还有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硕鼠,硕鼠,毋食我粟”,更有博喻,“手如亲荑(初生白荑的嫩芽),脸如凝脂(凝结的脂膏,洁白润滑),领如蝤蛴(天牛的幼虫,体长圆而白嫩),齿如瓢犀(葫芦的籽,洁白而整齐),螓酋蛾眉(螓似蝉而小,额广而方正,用以形容女子额头宽广;蛾,蚕蛾,其触须细长而弯曲,用以形容女子眉毛秀美)”(《卫风硕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经》中的不少比喻,不单是简单地以彼物比此物,它还能以具体的动作或事物来比喻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色的事物。如《王风"黍离》中“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两句,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还有在“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中,用“簧”、“茗”来比喻,“巧言”、“甘”这些不易描摹的情态。总之,比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它能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点,以形写神,将抽象诉诸形象,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兴也就是借助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描写,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以《诗经》中兴的使用有两三种情况:
一是写意环境、景物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雌雄睢鸠的和鸣,不乱匹配的特点比喻君子、淑女的融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树的嫩树枝迎风摇曳的姿态比喻女子体态轻盈柔美;以桃花火红鲜艳比喻比喻女子人面桃花,相映而红的红颜和青春朝气)。
二是烘托气氛,创造意境,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我来白东,零雨其蒙。”(《东山》)
三是协调韵律:“交交黄鸟,止与棘。”(《秦风"黄鸟》)这与下文控诉政治残暴没有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比兴常常是结合使用,有些句子确实很难分清其到底是比是兴,所以后世常常比兴连称.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比兴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意境是《诗经》比兴发展的高级阶段。比兴的运用,还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特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兴这种情思的联想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使之在极短的篇幅里创造出动人的形象,对中国诗歌的成熟和发展有极大影响。赋、比、兴这三种艺术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表现艺术,是中国诗歌民族风格的重要特征。
最先对赋、比、兴作较全面解释的是汉代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比喻劝之。”(《周礼》“大师”注)
以后对赋比兴的解释,历代层出不穷,唯朱熹的解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钱钟书认为宋人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释更为明白清楚,因为他抓住了情与物的联系与区别:“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寄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管雉篇》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
用现代的话说,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豳风"七月》、《大雅"生民》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赋的运用,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法。它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现有深度又有概括力,是比、兴的基础。《诗经》中,赋中作比,或起兴后再赋的篇章特别多。
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诗经》中比的运用非常广泛,且运用灵活多变。除了有整首诗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如《魏"硕鼠》,更多的则是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这其中有明喻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首如飞蓬”(《郑风"伯会》),有暗喻,如“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还有借喻,如“桑之未落,其叶沃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硕鼠,硕鼠,毋食我粟”,更有博喻,“手如亲荑(初生白荑的嫩芽),脸如凝脂(凝结的脂膏,洁白润滑),领如蝤蛴(天牛的幼虫,体长圆而白嫩),齿如瓢犀(葫芦的籽,洁白而整齐),螓酋蛾眉(螓似蝉而小,额广而方正,用以形容女子额头宽广;蛾,蚕蛾,其触须细长而弯曲,用以形容女子眉毛秀美)”(《卫风硕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经》中的不少比喻,不单是简单地以彼物比此物,它还能以具体的动作或事物来比喻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色的事物。如《王风"黍离》中“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两句,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还有在“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中,用“簧”、“茗”来比喻,“巧言”、“甘”这些不易描摹的情态。总之,比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它能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点,以形写神,将抽象诉诸形象,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兴也就是借助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描写,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以《诗经》中兴的使用有两三种情况:
一是写意环境、景物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关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雌雄睢鸠的和鸣,不乱匹配的特点比喻君子、淑女的融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树的嫩树枝迎风摇曳的姿态比喻女子体态轻盈柔美;以桃花火红鲜艳比喻比喻女子人面桃花,相映而红的红颜和青春朝气)。
二是烘托气氛,创造意境,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我来白东,零雨其蒙。”(《东山》)
三是协调韵律:“交交黄鸟,止与棘。”(《秦风"黄鸟》)这与下文控诉政治残暴没有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比兴常常是结合使用,有些句子确实很难分清其到底是比是兴,所以后世常常比兴连称.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前一篇:[转载]康有为:虚君一梦
后一篇:青春散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