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的特点
(2012-10-12 20:27:37)
标签:
杂谈得源堂原创 |
宣纸的特点
宣纸纸质具有细密、光滑、绵韧、洁白、轻软的特性。细密利于润墨,能呈现笔墨层次;光滑利于运笔,能挥洒自如;绵韧利于笔墨皴擦和揭裱,耐搓拖;洁白利于显现墨、色光彩,能经久不变;轻松利于加工、卷折、耐揉叠。宣纸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献、书画,多用宣纸,故史有“千年寿纸”之称。宣纸的产地集中在安徽省泾县一带,专用的纤维原料充足,水质优异。宣纸的加工过程是:将韧皮纤维和禾本科茎秆纤维经过水泡浸渍、石灰发酵、缓和蒸煮、日光漂白、石碓打浆、竹帘捞纸、榨帖炕焙等18道主要工序,100多项操作,费时300天抄造而成。其加工特点是:以温和的方式,逐步剔除原料中的非纤维素杂质,而又保存纤维大分子原有的结构形态。
宣纸又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熟宣。熟宣纸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遇水不化开,但和其它纸张的效果也不一样;可作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于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生宣纸是没有经过矾水加工的,特点是吸水性和渗水性强,遇水即化开,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能收到水晕墨章、浑厚化滋的艺术效果,多用于写意山水画。熟宣用画容易掌握,但也容易产生光滑板滞的毛病;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渗透迅速,不易掌握。故画山水一般喜欢用半生半熟宣纸。半生熟宣纸遇水慢慢化开,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透,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丰富的笔情墨趣。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珍爱喜用宣纸。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
宣纸的种类众多,按原料、尺寸、厚度和加工不同,约有60多个品种。按原料成分分为特净宣、净皮宣和棉料宣等;按尺寸规格分为四尺宣、五尺宣、六尺宣、八尺宣、丈二匹、丈六匹等;按纸的厚度分为单宣、夹宣、三层贡、四层贡等。历史上还留传下了一些特别的宣纸,如罗纹宣、金榜宣、白鹿宣、露皇宣等。 宣纸除用于中国书画外,还用于木版水印、折扇扇面、沿印篆刻、中式信笺、仿古碑帖、民间剪纸和精制纸花等。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澄心堂纸: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蜀牋: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藏经纸: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
强吸墨纸类: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宣纸与彷宣: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
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前一篇: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后一篇:砚中珍品歙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