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送教下乡既教学交流活动评课稿
(2011-12-27 19:54:12)
标签:
听课评课鏉傝皥 |
分类: 教学指导 |
送教下乡既教学交流活动
评
桃源县教师进修学校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面我就袁妮老师展示的语文课《北京的春节》,谈一谈我个人的学习感受:
《北京的春天》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严格的讲是一篇具有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主要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袁老师本节课从成功的方面讲,我用“一、二、三、四”来予以概括:
“一”:明确了一个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感受纯洁的热闹气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民族文化的兴趣。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没有偏离;
“二”:指导学生学会了两种写法。
1、过春节的哪些活动?学生回答按照顺序写:上课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舍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老北京: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
2、详略得当:引导学生看那些段落是详细写,哪些段落是略写,当然还有先总后分的写法指导。
“三”:突出三个点段的学习指导。
腊八——腊八粥特别香甜;
除夕——是象征喜庆团圆的日子;
元宵节——是表示红火美丽的时光;
让学生知道:这三个段落的共同点就是“热闹与欢乐”。
袁老师把课本上列为重点段而学生又不认同的“正月初一”放入次要段落,因为它与我们这里的春节没有什么两样;而把学生生喜欢的“腊八”段落列为了重点段,体现了老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袁老师在指导这三个段落的学习方式上也有不同:
腊八:合作性的理解(小组、同桌);
除夕:老师引导理解;
元宵:自学归纳;(美好、欢乐)
“四”:巧设了四个过程。
1、“读”: “读”的教学指导。主要体现在:
⑴、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了北京春节的总体印象后,然后提出问题: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你最喜欢哪一个段落,找出来,读一读,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理念;
⑶、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2、“品”:品读、品昧。体现在:品读“除夕”一段,抓住了“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快乐;品读“元宵节”的气氛的句子,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还有:重点句子“除夕是热闹的,可惜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通过对这些句子的体会,感受场面的热闹,节日的快乐。
3、“悟”:袁老师遵循六年级语文的教学特点,很好的指导了“悟”的训练,如: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感悟到了除夕的热闹和春节的快乐。
4、“练”:“练”是课文学习的延伸,读懂了课文内容,那么还要回学会写作方法,学会应用;这就叫做:”读写一体”或者说是“读写结合”。如:在指导品味“元宵节”一段时,教师设计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一组联系句式,来说出我喜欢的春节的练习,这样安排,既渗透了语文知识的训练,尤为写作打下了基础。
当然这一节课还有一些商榷之处,我用三个“要”来提出:
1、要充分利用课件资源,能反映春节气氛的图片找一些,让学生共同享受为好。
2、要在朗读指导中尽量减少齐读,要充分体现个性化朗读;
3、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同桌互助的学习方式,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多交流,老师的讲述尽量少一些。
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我们如何把握好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改方向,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从而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与深入,使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让我们以著名教育专家杜桂梅老师说的“敢于超越教材,敢于超越课堂,敢于超越自我”的“三超越”改革理念,来作为每一位语文老师的努力的方向吧。
活动时间:2011年11月16日;
活动地点:桃源县茶庵铺镇中心小学;
参加人员:进修学校——邹波武、姚志毅、葛国清、敬太浩、李德斌、刘娟、袁妮;
茶庵铺镇:龙朔亚、雷志斌、陈仲春等40多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