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古文家、画家、教育家。不懂外语,却成为一名翻译家。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
1897年春,林纾的夫人刘琼姿病逝,林纾终日闷闷不乐,家人劝他找朋友魏翰聊天散心。在魏翰家中林纾结识了刚刚留法归来的王寿昌。王寿昌跟他讲起法国文学盛况,林纾听后大为惊讶。林纾请王寿昌给他讲讲法国文学,王寿昌就将法兰西小说《茶花女》讲给他听。林纾一面听,一面记,最后整理成文,取名《巴黎茶花女遗事》。
林纾译著《巴黎茶花女遗事》
这部小说开启了林纾的翻译生涯。他和王昌寿一见如故,两人在一起翻译,动情之处常常产生共鸣。后来林纾结识了越来越多的海归人士,通过他们的口述,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学作品。林纾不懂外语,甚至连字母ABC都不认识,对国外的风土人情、制度意识等也一概不知,这可苦了那些“海归”。林纾翻译的时候,碰到不理解的都要穷问到底,有时问得人不胜其烦,甚至哑口无言。如果见解不同,他还喜欢直抒已见,搞得“海归”都觉得这个老头极不好伺候。
林纾翻译的速度极快,经常朋友刚说完,他就落笔成文,而且用的都是文言文。他的翻译中会夹杂一些方言土语,有时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比如著名“福尔摩斯”就是林纾首创,其实正确的音译应该是“荷尔摩斯”(Holmes),因福州方言声母h和f不分,这个错译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由于脾气古怪,他经常与口述的人闹得不愉快,有时候为了敷衍他,口述者就将一些东西“略而言之”,造成了林纾的一些翻译错误,比如把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成了小说,把原著作者的国籍弄错等。自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后,林纾在翻译界声名鹊起,但他却很不喜欢别人称他为翻译家。
疯狂的“林译”
27年中,林纾总共翻译了170余种外国作品,产生了广泛影响。甚至有人说,中国旧文学以“林译小说”为终点,新文学以“林译小说”为起点。
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近代中国人根本不了解外面世界,印象中的外国人形象,大多是拿着枪炮的强盗。直到看了林纾翻译的小说,很多人才对西方世界有了改观,才知道国外也有像“梁祝”一样凄美的爱情故事,也存在着“悲惨世界”,也有悲欢离合、生死缠绵。对于不少文人来说,看了“林译小说”,才知道小说除了章回体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写法。
苍霞往事
林纾18岁时娶了同乡的女儿刘琼姿。婚后不久,其父亲就过世了,祖父母也先后离开人世。林纾过于悲哀,得了肺病。21岁起,他开始以教书养家糊口。这是他一生中最为坎坷颠顿的时期。贫病交迫,10多年间不断咳血,几度病危。妻子刘琼姿和他相依为命,度过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岁月。
林纾53岁时和妻子、女儿合影
若干年后, 林纾一家搬到了苍霞洲(今福州台江区南部)。在这里,他度过了一生中最为恬静愉悦的岁月。他和爱妻一起在灶前给母亲烹调佳味,母亲则隔着窗子和他们搭话……这个温馨的场景被他写进了《苍霞精舍后轩记》中。然而,没过多久母亲亡故,刘琼姿也积劳成疾,很快就过世了。他在检点亡妻遗物时,看见妻子曾经织就的衣袄,十分感伤。使他追悔莫及的是,终日为衣食奔波的他,并不曾给过妻子多少温暖和慰藉,甚至在他还没有来得及珍视这些的时候,就已经永远地失去了。
就在妻子临终前10天,他们搬家离开了苍霞旧居。往事,前尘,甜蜜而又辛酸的回忆,都留在苍霞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