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鲠在喉的数学题II病毒在做乘法,我们在做减法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萃 |

如鲠在喉的数学题II病毒在做乘法,我们在做减法
因为是敏感话题,足足鲠了一个月,也向几个朋友提起过,一开口就被打了回来:别碰敏感话题哈,你有病啊?
我没病。
上个月,一些机构提出“按比例核酸筛查模型”,即按地区总人口的5%(学生按20%)进行每星期两次的核酸检测。这5%,主要是公务员。
按照这个模型筛查,一次核酸5%,一周两次,如果受检人员不变,始终都是5%;如果受检人员有变(轮换),则一周可筛查10%,10周(也就是两个半月或70天)完成一轮100%的筛查;在校学生一次20%,一周2次,
这样做,似乎避免了全地区全员核检的麻烦,大大降低了全员核检的成本。
看上去挺科学。
(一)
于是,从十月初开始,公务员序列和学生立即被催动起来,每周啊啊捅两次。
我就犯了迷糊:
学生两周半完成核酸100%;公务员十周完成100%。
病毒的传染发病期(传播速度)快则30秒,慢则5天。
5天内,一个阳性能传染多少个?
据说大慨率基数是至少3个,如果该阳性患者活动半径大, 密接次密接高达数十个及以上。
新冠病毒一开始就在做乘法。1个乘以N个,N个乘以N的平方个。
我们用5%人口和20%的学生分别用十周即70天和二周半即17.5天作为对象进行筛查,这个筛查模型基本不可能筛到患者从而达到防止病毒扩散的目的。
如果一定要用这个“筛查”模型,那么至少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病毒是不传染的。
二、病患是固定不动的。
三、空气不成为病毒载体。
不幸的是,这三个条件都不存在。
同时还需要100%的基数中, 5% 的人和95%的人的工作环境、个体健康、生活规律……都相等,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这5%完全无法成为100%的代表。除非一开始筛查,100%的人中,若干个病患就被“按比例”圈在5%初筛者里面。
等到70天或者17.5天一轮筛下来,病毒已经早就把95%或80%都传染完了。
(二)
真的没理由。
我数学非常不好,念初中时,有一次数学考试,我考了4分。不是总分5分考了4分,而是总分100分考了4分。可怜的我脸红到肋骨。
相信推动按“5%”和“20%”人口比例筛查核检的上级领导,他们的数学一定比我好太多。
不是他们算不出来,而是屁股决定脑袋,一时忘了用脑袋。
我是比较反对动不动就用“阴谋论”“利益论”或其它有色眼镜来对待事物的。除非你有真凭实据,证明某个层级的领导跟这个“筛查摸型”以及核酸企业有确凿的关系,否则不可以乱猜。
姑不论做核酸的荧光棒(看上去跟棉签一样)是否存在致癌性的专业问题,就这个“筛查模型”而言,捅一下,18.20元人民币,重复的5%和不重复的20%,捅一轮,人民币以数百万计;捅到100%,以亿乃至十数亿计。
效果呢?
在11月上旬福建、广东爆发的一波疫情中,事实证明“比例筛查”没有起到任何事前发现或预警的作用。
用减法去对付乘法,这数学是体育老师的小姨子教的。
(三)
根据新冠病毒不可预防和不可控、变异快、疫苗功效逐步消褪的特点和按照卫健委给出的“新冠属自限性疾病”的定性以及这几天进博会上世界350多家医疗机构、企业给出的“新冠转为慢性疾病”的共同结论,除了全民或区域全民核酸,其它任何“比例模型”的核检都毫无意义。
集中核酸检测产生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
上海给出的数据是,患者中在核检过程被感染的比例高达26%。
已经明显落后于疫情的核检措施,为什么还要一再重复去做?
除了“利益论”,也许有人会说:在行政层面,你只要做了,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了。
于是积极防疫,慢慢的被变成了消极防疫。
但我不能相信都是这样的。
应该有更有效的办法。
比如已经大量应用在新冠病患治疗中被证实十分有效的中药汤剂。
病毒在转型,人类的抗疫思路也应该转型了。
既然不可预防,就必然需要致力于治愈。
是不是应该把思路转到应用题上来?
问:核检捅一下18.20元人民市,一星期捅两下,计36.40元人民币,那么一个月四个星期,问一个人一个月需捅几下?共由政府支付多少人民币?
答:一个人一个月捅4×2(下)=8(下)
一次18.20元,8×18.20元=145.60元人民币
问:一个县有50万人,5%即为25000人,每人一个月145.6元,则该县一个月该项“比例筛查”开支是多少?十个星期每人一次不重复捅完100%需开支多少?
答:25000 ×145.6=3640000元。
500000 ×18.2=9100000元。
问:一个县有大、中、小学生共2万人,20%即4000人,每两周半为一个100%周期,则该县该项“比例筛查”开支是多少?
问:各单位加班、临时增员、餐饮开支、隔离开支、运杂费……是多少?
问:生产生活停顿或受核检影响的阴影面积是多少?
…………
我这个数学100分总分考过4分的人是肯定没有办法对付了,但我知道一个数学兼语文逻辑:用每人每个月145.6元的核酸检测费购用相对成本更低、更安全的中成药进行有目的的靶向治疗,扭转消极防疫为积极治愈,无疑更有利于达到动态清零的效果、极大降低防疫抗疫的医疗成本和社会资源成本,同时,也必能顺应形势,客观上振兴传统中医药;对恢复和促进社会整体生产生活、提升经济建设都有着更加积极和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