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润色//古玉拾趣(三十二)

标签:
文化收藏 |
分类: 文萃 |
(续上)
民间收藏爱好者(不包括单一的商业行为人)还是得有些客观的心态,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的个人行为,不应轻易的被“民藏的春天来了”之类的论调拖着跑。文物的“春天”并不是古玩的春天,更不能等同于民间收藏及其爱好者们的春天。古玩也并非全是古代艺术品,所谓的“艺术品金融”也仅仅是一个割韭菜的概念而已。如果有一天的确可以用“古代艺术品”进行抵押贷款或其它形式的融资,所贷之款所融之资也都是要分文不少的到期偿还的,除非有不用还的借贷。哪怕真的能进行普遍的艺术品抵押贷款,有力贷无力还将是大部分藏家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是大部分藏家会成为新的负债阶层,日子不会过得比融资前更好。
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无论是“艺术品金融”还是其它,所有的模式首先是利己的,然后才是能否互利于他人。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里,任何创业模式、平台建立的出发点首先是基于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他人的利益之上,它绝不可能只是为他人谋利的,只要有利益因素的存在,请不要相信谁在舍生取义或者学习雷锋。
在国家、政府还没能对文物及古玩文化类别进行客观规范、精细准确管理的客观情态下,十数万(应该不是所谓的“八千万”)民间收藏爱好者们或主观或客观、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在以个人之力,艰涩地维持着一些与民族血脉相关的业态,似乎是义无反顾地过着自己并不宽裕的日子而乐在其中,游走在精神与物质失衡的不相对应的收藏世界里。而这个行业与状态,是除中国之外的全世界都没有的,它是独一无二的,不仅是规模和形态,更是国情和民情。
与中国一样有着五千年或以上悠久文化文明史的国家还有一些,但与中国人一样历经文明苦难却依然保持根深蒂固的文化血性和民族激情、自愿背负历史包袱、自觉拥抱文化自信、坚守过往念想的,似乎已月落星沉、难有比肩。这也许就是唯有中国才能保持5000年文明血脉而不断裂的根本原因。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