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润色//古玉拾趣(二十)

标签:
文化收藏 |
分类: 文萃 |
时光润色//古玉拾趣(二十)
(续上)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载:“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
但彼“翡翠”非此“翡翠”,同名不同质,疑为蛇纹石玉(岫玉)或多色玛瑙、多色和田玉之类。
据载明代中叶,朝廷派高官太监驻守云南保山腾冲专门采购珠宝,翡翠(缅甸玉)由之从缅甸密支那一线才逐渐大量进入永昌腾越一带并经加工后运往中原。
公公们真厉害。
直到清代中早期,翡翠还不是中国人的高端首饰,纪晓岚同学(1724-1805)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滩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
《阅微草堂笔记》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年)陆续写成。算一下,清代中期以后,翡翠才成为时尚,开始流行。
到了慈禧任上,由于这个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这一效焉,就效焉了至今一百七十年。就算从纪晓岚中晚年算起,也不过二百多年。
所以说,缅甸玉(翡翠)所占中国传统文化工艺美术史时间很短,比起本文展介的古玉,半根毛都够不上。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