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润色//古玉拾趣(十二)

标签:
文化收藏 |
分类: 文萃 |
(续上)
问题又绕回了原点,到底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产地是哪里的?是不是“新疆青玉”?其中有没有产于和田的狭义和田玉?
官方至今似乎都没有给答案。我更给不了。
除非哪天全给检测了。
其实这不难,北京故宫既然能对近8万件古玉进行检测,那么检测一下妇好墓出土的755件不算什么。
由于总体上我们对中国商代的政治版图和经贸状态缺乏资料,事实上论证和田玉何时进入中原存在实际困难。
如果仅从收藏而言,或许我们无法也不需要纠结这个问题。
虽然缺乏相关文字资料,但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在三千多年前的古中国,无论一个王朝如何兴衰更替,它与周边国家、区域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贸易关系的演化等等都始终存在,甚至在某一阶段会变得十分活跃,如结盟、联姻或者是战争的掠夺。北京故宫近8万件藏玉经检测发现战国前没有狭义的和田玉,虽然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绝不是也不能完全否定战国前包括和田玉在内的新疆(或西域)地区的玉种由于某种原因进入到中原版图范畴的可能性。
在民间收藏的中国古代玉器中,基于传统和普遍的对实物的认识,不仅商代已在使用狭义和田玉,甚至在夏时期就已存在狭义和田玉制用,西周到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玉器,狭义和田玉的制作与使用并不鲜见。无非是量的问题。如果我们认为当时不具备开采山料的条件,那么相对小件的山流水、籽料的捡拾、运输、制作和使用应该不存在困难。当然,在还没有一种玉种成为主流的原始用玉时期,基本上不同区域的用玉都是地方玉种,即使是狭义和田玉,其时也仅是地方玉种而非主流用玉。这种情况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大门完全打开后,狭义和田玉以其优良的质地和相对较大的产量,得以占据汉代上流社会,成为用玉的主流产品。
(待续)
附图:
“一是斋主”:
诗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鉴定师、评估师
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艺术品一级鉴定师
孙瀛洲古陶瓷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文物网高级鉴定评估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