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住裤头的文明//带钩谈(三)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萃 |
钩住裤头的文明// 带钩谈(三)
有朋友认为带钩起源于西周,引用如《诗·国风·曹风·鸤鸠》中有“淑人君子,其带伊丝”之句。窃以为未必尽善。“带”或指束带,“其带伊丝”指淑人君子系在腰上的以丝绸编织或锦缎制作的束带,说的是腰带而非带钩。即便关系到带钩,也很难就此判定带钩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而只能说明这个时期已被使用,被淑人君子们广泛并且很有面子地用上了。而能够成为一个被广泛阶层使用以至成为审美、地位代表的物件,通常是在这个物件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从出土的良渚时期玉石制作的带钩状器物来看,中国商代以前的文化期早已在应用带钩。
至于带钩的材质与形态,也正如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中提及的“满堂之座,视钩各异”,带钩的材质、工艺、形态以及与其相对应的使用者的阶级地位、审美要求在这一时期已经极为丰富多样。由此,它的出现应可溯及更为久远的时间框架。
虽然本文以《钩住裤头的文明》为题,但带钩似乎也不仅仅是用来钩住裤腰带的,鉴于一些带钩的长度较长,推测有用来钩住衣服的胸、肩联结部位(如袈裟),或安装在腰带上以钩住饰品。
图:一是斋海丝古代美术馆藏部份带钩(断代如有不确,敬请指正):
战国至汉代:
玛瑙:
玉质:
青铜及青铜包金:
铜鎏金镶嵌松石玛瑙:
唐:琉璃带钩:
唐晚期及辽代:
铜包银鎏金:
“一是斋主”:
诗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鉴定师、评估师
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艺术品一级鉴定师
孙瀛洲古陶瓷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文物网高级鉴定评估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