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住裤头的文明//带钩谈(一)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萃 |
钩住裤头的文明// 带钩谈(一)
据马克思同志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类会制作工具,没多久,这个理论就被怀疑了,因为人类同志们发现,除人之外,许多动物都会制作工具,譬如一些种类的大猩猩,会加工一根小棍棍再沾点口水用来“钓”取蚂蚁从而获得优质蛋白;一些鸟类会寻找色彩斑斓的石块、布条、玻璃来向异性示爱……后来又有许多理论家、教育家、哲学家等家伙提出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标准或界限,比如情感、思考和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分之类,不过后来同志们又发现,思考、分析、判断在大部分动物身上都存在,其中包括猫、狼、鹰等捕猎动物,猪也表现得不错。至于情感嘛,人类未必比狗强到哪里去。但是至今也没听说过哪只鸟或者哪条狗变成人的。
马克思同志很无语,目前这一论断尚未得到升华。
那么,人类具备“精神文明”也即判别是非、对错、好坏、美丑等基本概念的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这个不好回答。不仅是我不好回答,连清华、北大、普林斯顿、剑桥之类的大佬们都不敢回答。
通过鄙人反复探索、论证,鄙人决定冒清华、北大之流之大不韪,悄没声的向世界宣布:人类精神文明始于穿裤子时期,距今约1万余年的旧、新石器时代的“模糊过渡时代”。当然,这条裤子很可能是开档的。也就是说,懂不懂或者需不需要穿一条(或者一片)裤子,才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同时也是人类具备“精神文明”的萌芽。至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自然界中有哪一条狐狸或者美人鱼有自行制作并穿有裤子的。就连人类的近亲和表亲们,如黑猩猩、长臂猿、狒狒等……也未有哪一条穿着裤子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
当然,最初的“裤子”也许只是一片树叶。
专家们说,裤子最早是用来遮羞的,这个理论有漏洞,因为哪怕是今天,在南美洲、非洲的许多地区的部落中,还有不少没穿裤子的,包括一片树叶都不穿,这说明“羞”这个鬼东西,可遮可不遮。
窃以为裤子的开始,是始于遮风挡雨避寒取暖的需要。是始于风雨来袭时对一片叶子的重要性的认识,当叶子成为常态化需要时,带着叶子去旅行就变得非常必要。
以上全是废话。以下才是本文的重点:
当叶子不再伸手可取时,人类意识到,必须用一个办法使叶子变得可携带,或者在没有大的叶子时,用一个办法使多片略小的叶子连结起来,来共同完成为个体遮风挡雨的需要。
于是,藤结出现了。一开始,也许用一根藤直接把一片大叶子绑在腰上就可以了。又于是,学习使用藤结、绳结的革命热情使人类进化的劲头空前高涨了起来。
好吧,藤结之类的使人类可以随身携带遮蔽风雨烈日的工具变得不再困难,但是,怎样使藤结在使用中更加紧致又容易拆卸?
热情继续在一些部落、氏族社会中高涨。
用一截哪怕是树枝那么简单的东西固定住藤或绳的一头,让藤或绳的另一头绕过腰部,缠住那件东西的另一头,根据需要进行拉紧或放松,再将多出来的藤或绳头别到藤、绳与腰部的夹缝里,利用藤、绳本身的拉力和腰部肌肉的弹性,妥妥又十分简便的把需要携带的那片大叶子或多片中大的叶子随身备好了。
“裤子”出现了。
绑定“裤子”而不致使它像领导一样动不动就掉下来的藤、绳出现了。
连结藤、绳的带钩随之应运而生。
带钩又促进了藤、绳的革命,结实耐用的皮带被发展了出来。固定皮带的一端,另一端可以钩入不同间距扣孔的相对稳定的形态在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带钩被进一步制作成美到不可方物的神品。今天的“爱马仕”“LV”之类,连当它的孙子都够不上。
从耐用到美观,加之对玉石、青铜乃至金、银等贵金属的使用;从简单的削刮加工到精细的琢刻镂雕,带钩拉动了人类的审美出现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升华。
这里的“人”,基本上仅指生活在现代亚洲区域的人。这个区域的人们在使用带钩的时候,西方的白人种族估计还在树上互相抓虱子。
带钩的使用阶层较为普通,但是在低级阶层中,直到今天也还有在使用简单的藤绳结,有的裤子甚至还用不上藤、绳结,大裤头直接对折后压进内侧就完事了;再往下的阶层,尚有还没进化到携带“裤子”的,更谈不上带钩。
带钩是人类进入高级文明阶段的标志。
从目前出土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夏时期,已在使用玉石制作的带钩。商代,由于青铜时代的来临,青铜制作的带钩成为贵族阶层的重要象征。随着冶炼技术和精细工艺的发展,金、银和被称为“青铜器中的王者”的金银错(或称错金银)以及更为复杂的错金银镶嵌宝玉石的青铜带钩随之纷纷登场。
人类的裤头,迎来了光辉岁月。
从便捷式遮风挡雨工具到“遮羞”、美化,人类的自我意识从实用性向审美性迅速发展。这个“迅速”用了一万多年,比起存在了五十亿年的地球,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随着中国明代及以后穿孔皮带的盛行和贵族思想在其它形态、材质的艺术品的分化,带钩及其审美要求逐渐式微,历史在人类的裤头闪了一回光,今天,我们只能寻着这道光去回往历史及其深处闪亮的那份美。
图:一是斋海丝古代美术馆藏部份带钩(断代如有不确,敬请指正):
商代或以前:
玉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