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谈...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2019-07-30 18:38:26)
标签:

随谈

分类: 文萃


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2019.7.30

随谈...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在谈明清老翡翠之前,先简单谈一下翡翠是什么东东?翡翠在化学分类上,归硅酸盐——链状硅酸盐类,属于辉石族。成分为NaAl.FeSi2O6;矿石中含50%以上硅酸铝钠成分的才被视为翡翠。颜色有白、绿、粉、褐、橙、黄、红、蓝、黑及丁香色等。莫氏硬度6~76.9通常为临界点);脂肪光泽至玻璃光泽;比重3.2~3.4;透明度为不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折射率为1.66~1.68;这里说明一下,百度词条称翡翠的莫氏硬度6.5~7.5,是错误的,应予更正。

翡翠的价值原则上由其“种”“水”决定。

翡翠的“种”:指其释光性,即透明度。有“老种”“老坑”“新种”“新坑”之分。

翡翠的“水”:指其致密性。即矿物颗粒之间的关系。俗称“水头”。

随谈...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翡翠主产地为缅甸,另外美国、俄罗斯、日本、新西兰、危地马拉、墨西哥等地,还有说在中国新疆的策勒,都有发现翡翠矿。但全世界除了缅甸,其余各处的翡翠矿床均品质较差,难以用于商业加工。缅甸出产的翡翠占全球95%,几乎所有的珠宝级翡翠均产于缅甸。

翡翠在学术上称为“硬玉”。或者说是硬玉的一种。

“玉”的概念很大,红、蓝宝石称“刚玉”;托帕石称“黄玉”;闪石族矿物(如和田玉)称“软玉”;翡翠称“硬玉”。其它还有不太入高端流派的如“蛇纹石玉”,以及地方玉种如“黄龙玉”等等。

中国古代四大玉:玛瑙、青金石、和田玉、绿松石。跟翡翠没毛关系。

因为翡翠是外来的。那它是怎么来的?啥时候来的?

这得先聊几句翡翠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文化属性是翡翠的核心价值。

在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印第安人认为硬玉是水和植物萌芽的象征,它们比金子还要珍贵。约3000年前,奥尔梅克人最早发现并使用硬玉,用于制作最珍贵的物品,面具、神像和祭品。被镶嵌在神像的心脏位置或被放入死者的口中(当然是贵族一级才能享有啦)。他们把粉碎的玉石拌上特殊的草药,用于治疗头颅损伤、发烧及肝、脾、肾等严重疾病,甚至认为可以起死回生。16世纪末,西班牙人抵达墨西哥,发现当地的阿兹台克人崇尚的玉石(硬玉)与他们喜爱的软玉一样,同时冲着这石头被告知具有神奇的功能,于是一股脑的往家拉,不过前面我们谈过,这一产地的翡翠质地较差,最终也没能作为高端商品使用。

鉴于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印第安人源于距今6000~7000年中国的“南岛语族”,这就容易理解为什么中美洲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把玉(硬玉)视若神灵、奉为珍宝的精神感受了。

随谈...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中国人对玉的认知可谓历史悠久得不能再悠久了。

玉,美石也。凡是抓眼球并喜之爱之的石头,都可以喊作“玉”。

玉,从王,是帝王、王者腰间挂的那一块美石。

玉,天地之精华也。女娲娘娘看到天漏了一窟窿,拿了些石头给补了,这些石头,乃七彩之玉。有光过处,七彩霞光就这么给生产出来了。

许慎《说文》中说玉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锐廉而不技,洁也。

葛洪《抱朴子》:玄真者,玉之别名也。服之令人身飞轻举……其命不极。这意思是吃几块玉石,就可以活得没完没了。

不过老许和老葛说的玉,是和田玉、蓝田玉。所谓“石蕴玉则气如白虹,精神见于山川也”(《礼记》)、“君子比德”……这些跟翡翠都没关系,不要搞错了。

但是咱中国人就是玉疯。

内蒙古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块表明,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已出现玉石的加工业。

浙江河姆渡新时期时代文化遗址,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的玉制品已经相当丰富。

民间通称的“夏玉”,至少包含了商代以前15000年的历史。自商以后,玉在中国的各个朝代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文化角色。时下但凡玩玉的,无不以拥有一块商周战汉的古玉为荣。但这些玉,跟翡翠也没毛关系。

根据相关资料,跟翡翠有关系的,据说是东汉永元9年(公元97年),云南永昌缴外蛮及掸国王雍“调遣重泽奉国珍宝”,这“珍宝”被认为是其时调进的缅甸翡翠,不过说老实话,这未免有点牵强。只能因其语焉不详聊作揣测,比较明确的是,元代(含元代)以前的墓葬中尚未发现翡翠,而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对翡翠进入中国,基本上都指向了明代。

有同志不同意,说北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记载说,他欧阳家有个玉罂,以为是碧玉,一次拿出来显摆,边上有个叫邓宝吉的老内臣说:此宝器也,谓之翡翠。而且皇上的库房里有翡翠盏一只……云云,这不正说明翡翠在北宋时期就已经进到咱中国来的吗?

在这一点上,我得跟考古同志们站在统一阵线,没实物,无传承,加上翡翠是以其丽色为名(《说文解字》: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只能姑且认为欧阳老兄家的“翡翠”与当下定义的翡翠,恐怕是同名不同质的东西。

随谈...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云南翼勘察记》记载,明朝初年,云南腾冲人进入翡翠产地勐拱经商,其中当有贩卖翡翠。明嘉靖时期,雾露河沿岸的高质翡翠矿区已开始开采。明万历年间,现属缅甸的翡翠主产区勐拱、密支那尚由永昌府(今云南保山市)管辖,所以那时去到这两个地方,都还不能算出国做进口贸易,而只是国内地方性买卖。据载,明代中叶,朝廷尚派高官太监驻守保山腾冲专职采购珠宝(不一定都是翡翠。主要还是红蓝宝石、托帕石类的高端货)。明末崇祯十一年至十二年间,徐霞客老兄晃悠到云南腾冲,驻留40天,参观了当地的翡翠业态,自个还买了俩块,刊文记录,只是把翡翠称为“翠生玉”(这一名称也说明北宋欧阳修所称“翡翠”与明代以后至今的翡翠或非同名同质之物)。

只是那时候,翡翠远非当今如此名贵且扰乱人心。

清纪晓岚(1724~1805)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记余幼时……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这意思是俺小时候,大伙就没把云南的翡翠当什么玉,只是勉强称作玉而已啦。

应当说,清中期以前,翡翠在汉文化中并无什么地位。麻烦的事出在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时期,也就是清中期始,爱新觉罗·弘历老兄不知是哪根筋抽了,除了写4万多首烂诗登上历代皇帝写诗数量王宝座、篡改先人工艺品之类外,开始喜欢上云南边地进贡来的翡翠,一个后金满人,改写了汉人的文化史谱。他的一个重孙媳妇叶赫那拉氏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直接就把翡翠文化推到中国玉石文化的巅峰,各位亲,您要是看过台北故宫藏有的慈禧藏、用的翡翠,保准对其时的玉料之精、玉工之绝献上尊膝盖。

随谈...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头皮发麻的写到这里,可以肯定,明、清始,缅甸翡翠在中国已被大量加工使用,而且后来成了高端奢侈品。留存至今,称“明清老翡翠”没什么毛病。

但是,毛病出在时下在收藏界铺天盖地的“明清老翡翠”上。

市面上铺天盖地的“明清老翡翠”大致可归类为以下几种:

1、 能过国标机检的A货”

2、 不能过国标机检的C货”

3、 不能过国标机检的合成品和再造品

4、 其它矿物冒充

A 货不用多谈,去看一下故宫馆藏的清宫翡翠制品就明白了。A货的基础定义是:纯天然状态,没有任何人工带入或带出成份。只要是A货,无论是什么时期的,都符合国标机检条件。因为国标条件本身就是以天然元素构成及其状态为标准设定的。这一点,不能以任何理由去牵强附会、去模糊歪曲。

随谈...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B货是指经有机胶充填处理的翡翠,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出现在香港市场,业内行家称“冲凉货”,是以强酸代替弱酸,用折射率与翡翠相近的环氧树脂胶代替四川白蜡。检验中具强烈荧光、红外有机区有两个特征吸收峰。易于鉴别。由于这一技术出现较晚,具有此类特征的B 货翡翠与所谓“明清老翡翠”根本沾不上边,如果有人把这类货色称为“明清老翡翠”,那人是骗子。

关键在C货上。

C货”的定义是“经染色处理”,目前市场上流转的C货,其工艺流程与B货类似,但它是在扫清基质后以增色为主,染色料既有有机的,也有无机的,还有在注胶的同时染入色料,效果较好。

核心问题是:明清时期有没有对翡翠进行染色处理的?目前览遍中国工艺史、工艺美术史相关资料,均无明确记载,但有两点应该引起我们注意:

1、 从西周玛瑙的存态可以明确,早在三千年前,甚至更远时期,中国先民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温度将灰色、灰白色或杂色等品质不佳的玛瑙“改色”为红色、紫色、蓝色等纯色优质玛瑙。也就是说“优化”矿物的工艺思想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优化”在业界仍为“A货”,其不同于“处理”,经填胶或染色“处理”的为“B货”“C货”)。

2、 根据民间老艺人口口相传,清代中后期由于高品质翡翠(以绿色为主)价格飙升,一些工匠用“煮色”的办法,将品质一般的翡翠原石置入放了色料(主要是绿色植物料即有机料)的水盆中,加热至一定温度,使色料借助温度侵入石料,同时石料经高温变得干净,“出品”后石料底子变纯变透,成色绿莹可人。

随谈...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在当下民间对红翡的优化中,还在使用热处理即焗色法,但仅限于焗红。

这几年笔者对一些留存下来的“老翡翠”标本进行了一些分析,可以确定一些“老翡翠”经过了“煮色”处理。也就是说,“明清老翡翠”中,有A货,也有C货(比较可信的为清中后期留存传承)。这一范畴中的“C货”在检验中发现,其主要成份为辉石(也有角闪石玉类),粒状、柱状或柱粒状结构、非均质集合体、弱绿或弱蓝荧光(含高岭石化长石),折射率1.66~1.68,莫氏硬度为6.7,密度为3.34g/cm³,断口裂片状,比重3.2~3.4,单斜晶系。以上条目符合翡翠A货的所有特征。但有一个问题:吸收光谱在660纳米处有一条非常明显的宽带,而没有630纳米、690纳米吸收带。这个问题告诉我们,石头本身没有问题,颜色出了问题。

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概念(种类),即清代的翡翠C货”。

但它是老货,不是新货。

随谈...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随谈...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接下来,我们再聊一下合成品和再造品。

198412月,美国(这万恶的美帝国主义)通用电器公司首次人工合成了翡翠,其用粉状纳、铝和二氧化硅加热至2700高温熔融后,经冷却固化为玻璃状物质,其间加入致色离子(如加入铬为绿色,加入锰为红色、紫色),合成的此类“翡翠”的成分、硬度、密度与天然翡翠基本一致,化学成分也基本一致,但不具有致密结构,无“色根”。

2002年,在广州四会等市场上出现一种再造“翡翠”,以玻璃胶黏结绿色粉末,外观与“铁龙生”、“磨西西”极似,表面抛光良好,呈玻璃光泽,绿色或深绿,无色根,断口为参差状,化学成分中出现氧化铝和氧化锌,相对密度为3.00g/cm³,内部出现气泡甚至大量气泡。

很显然,以上再造品不是翡翠,更不是“明清老翡翠”。

最后,看一下市场上还有哪些以“明清老翡翠”的名义出现的“类翡翠(冒牌货)”:

1、 阿尔金山与(简称“金山玉”)。

2、 玛纳斯碧玉。

3、 蛇纹石(或称蛇纹石玉,主要族群有岫岩玉、信宜玉、陆川玉、酒泉玉、昆仑玉、台湾玉、莒南玉、京黄玉)

4、 其它地方类玉种。

5、 染色水晶、染色玉髓、致色玻璃。

以上最可怕也最可憎的不是1~4类,而是第5种。在市场上铺天盖地的“明清老翡翠”中,绝大部分是第5种,即染色水晶、染色玉髓、玻璃。

民藏似海,海有湛蓝澄清,也有恶浪排空。不要着急着骂国标,国标是国际标准,而不是中国标准;也不要着急着相信因为个人手上的一堆合成品、再造品甚至是低劣的其它矿物经染色后冒充明清老翡翠的“翡翠”就可以促使甚至逼迫翡翠改变它自身固有的可检测标准;不要把“老翡翠”和“A货翡翠”混为一谈,即使是明清老翡翠,也不一定是A货,即使是A货,品质不同,它也不一定有多高的经济价值,应当区分好它的文化要素和经济要素,更不要把什么都装在“明清老翡翠”的口袋里,被一夜暴富的梦想牵着走;尊手上的此“明清老翡翠”是不是彼“明清老翡翠”?不要跟风,被故意套用概念、混淆事实的无良炒贩牵着鼻子走;不要被故意煽动的“阶级斗争”思想烫红了贵脑门,把什么都套到摸不着边的“利益集团”的脑袋上。

先搞清楚手上的东西是什么鬼。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随谈...说说翡翠和明清老翡翠那点事

欢迎关注“一是斋”微信公众号


“一是斋主”:

 

诗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鉴定师、评估师

中国文化艺术人才库艺术品一级鉴定师

孙瀛洲古陶瓷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