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2018-11-17 23:19:08)
标签: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

分类: 斋记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中国,福建,平潭。

沿扼守海坛海峡北航道的钟门沿岸一线,依次向西南:苏澳港、斗魁渔港、金山绝壁,呈弧状与大练岛一起将一座坐落在航道中央的无人孤岛——北香炉屿环拥在怀里。

斗魁与大练对望的海岸地貌,显然是一个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火山口,大练的月举与斗魁的金山,所产“假山石”历来为盆景爱好者所钟爱,而这些“假山石”,即为火山成岩。北香炉屿居于这座千古之前的巨大的火山口中央,从北航道奔腾而下的海潮,冲击着她,从她的身侧纵情舞着浪花,向平潭的国家地理标志——半洋石帆(当地人称“石牌洋”)——奔去,一直奔向太平洋,奔向远方。

2015年初秋,一群作家、诗人来到北香炉屿,流连在月牙湾洁白的沙滩上,倾听天风海涛,尽情吟诗作赋。就在高潮线和茂密的植被相交处,他们发现了一些散落的红色陶片,和隐藏在岸上一处高约2米的红土层中间的贝壳堆积,这一现象引起了这群文化人中的“头领”、当地历史学者、被称为“平潭文化第一人”赖民的注意。返程中,对北香炉屿早前的文学命名“桃花岛”,众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岛上未见桃花,而是遍生台湾相思树,且葱茏多姿,应更名为“相思岛”。从此,“相思岛”从前世走来今生,以其充满文学味蕾和浪漫气息,引发广泛关注(见百度“平潭相思岛”)。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201811月初,从北京来了一位老者,中国著名古陶瓷鉴赏家孙瀛洲嫡系传人、年近八十的孙洪琦老先生。提起他的父亲孙瀛洲,文博界无有不知,有文章称之“一个人顶起一座故宫”,对这位文博界泰斗、一代宗师来说恰如其份。

115日,孙洪琦老先生不顾年高和病痛,冒着萧瑟风雨,带着他的门生和一群古陶瓷爱好者,坐上渔船渡海,在相思岛登岸。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相思岛,自这一刻,她穿越数千年的沧桑风雨、隐藏在海中央饱经荒凉、表面沉寂但内心丰满的真象,被渐次揭开。

沿孤岛一周,或沙岸连绵,或礁岩交错。沙岸上四处散落着许许多多各式各色的陶瓷残片,就连礁石夹缝之间,同样夹着许多不明来历的陶瓷片。

这是一座孤悬海上的无人荒岛,但四处散落的陶瓷残片却分明告诉我们,历史在这里,制造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剧情。

这里,发生了什么?

现场捡拾的陶瓷残片,既有远在6000~7000年的远古时期人类就地取土烧制的原始红陶: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红陶残片图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红陶片微观图

也有相当于中原商周时期(青铜时期)约3000年左右的夹砂陶、原始青瓷: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原始青瓷图片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原始青瓷微观图

还有距今约1500~1600年左右的南北朝时期的青瓷: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南北朝时期青瓷图片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南北朝时期青瓷微观图

唐代陶瓷片: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唐代陶瓷图片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唐代陶瓷片微观图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沙滩和滩涂间,躺着一片(其余未捡及)身上画着青花圆圈点状纹、与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唐青花”惊人一致的瓷器残片,这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唐代青花碟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黑石号”上发现的唐青花高度一致的瓷片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该瓷片微观图

平潭的人文历史,有建制的最早见于秦,依次为汉、而唐,分属“闽中郡”“闽越郡”等。自唐而后,渐趋完整。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为大力提升生产力和战斗力,大量养殖良种马匹,海坛(现即平潭)选为牧马之地。我想,海坛怀中的相思岛,无疑参与了这一段光辉历史。那些即便是在唐代也应归类为高端用器的瓷片,完全印证了这一点。

回溯那些当地粘土烧制的红陶(偶见绞胎状),应为地质勘测得知的5000年前那次狂暴的水浸期之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存。水浸期之前,这一处巨大的火山口应尚无海水灌入,其时陆地相连,“南岛语族”的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而相当于中原商周青铜时期的夹砂陶和原始青瓷,已经被距此不远的一处已被初步考古发掘的遗址——上攀龟山遗址——所证明,只是我们已经无法想象3000年前先民们如何在这一座荒岛上生活。还有离此地同样不远的白青一带考古发现的南朝古墓葬,充分解释了这座孤岛上出现南北朝青瓷的合理性。

如果历史只是简单的一帧帧画面,又怎能激动人心?

我们看到的,是从唐代出现的具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无数动人情景。那片带着青花圆圈加点的瓷片,在这里出现,也在远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的“黑石号”上出现,它们在说些什么?它们至少在说:这里停靠或经过唐代向沿海外域异国远航的船舶。可以明确,这条航道是“海上丝路”的重要一环。

宋代,海坛曾同样养殖过数十年的军马。留存至今的“军厝底”“军路里”等名称至今还在沿用。

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因为在相思岛的沙滩上,除了捡拾到大量宋代龙泉窑系、景德镇窑(影青瓷)、上林湖窑等越窑系的瓷片外,还有数片呈现“金丝铁线”特征的南宋官窑残片。

是什么事件,让宋代的官窑瓷器千里迢迢来到这座无人孤岛上?

我们从历史的长卷里找到这样的一个史实: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杭州),南宋小朝廷匆忙南逃。

平潭许多传说与此事件有关。其中包括南宋小皇帝携皇室、臣子,分乘上百船,航经此地并登上礁盘歇息,此礁盘后称“王母礁”,距相思岛不远。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上百船只中,必有部份停泊在相思岛,或上岛歇息、补给,或甚至弃船离队。曾经秦淮琵琶语,庭花谢后,奈何荒岛唤孤魂。曾经不曾流落民间的南宋官窑,却在相隔万里的相思岛的沙滩上出现,个中沧桑,多少唏嘘。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南宋时期多窑口残片图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南宋官窑残片微观图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南宋时期景德镇窑瓷片微观图

时间从来没有在一个地方停留过,孤岛相思,自亦如此。元代的龙泉圆口大罐一样静静的躺在滩涂间。而平潭历史记录中,关于元代,却是基本上薄著笔墨,甚至有些“断篇”。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元代龙泉青瓷圆口大罐及碗底残片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元代龙泉青瓷微观图 

明代前期,永乐、宣德年间,这条水道一定喧嚣热闹,因为沙滩上甚至在礁石夹缝间,都散落着明代永、宣期的碗底,或者其中还夹杂着“隆庆开关”的谈笑风生。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启锚扬帆的郑和下西洋船队,虽然在相关史料中对其16次下西洋在福建境内如何航经、停留等语焉不详,但在其于宣德六年(公元1430年)二月第七次下西洋时船队抵福建长乐港并停留半年,其间更往莆田湄洲屿采购重建“天妃宫”木石等项多有记录。海坛及相思岛正居长乐与湄洲屿之间,与两港居邻。三宝太监的船队无论帆影蔽日还是孤帆远影,都不可避免地在相思岛留下向远方、向更远方的祈福与遥望。

但这条水道,无疑同样经历了嘉靖时期倭寇肆虐的悲惨与黑暗。相思岛,你又见证了多少次戚家军、郑家军(郑芝龙、郑成功)扬帆杀敌、手撕倭贼的朗朗风采!!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明永、宣期瓷器残片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明永、宣期瓷器残片微观图

离相思岛不远,“碗礁一号”沉船在诉说着海上丝路延至清代早期的最后的故事。不久之后,“闭关锁国”似乎使相思岛渐次荒凉。秋去冬来,星沉月落,浪花谢去历历往事,波澜隐没涛涛尘烟。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碗礁一号”沉船中发现的明末清初的瓷器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碗礁一号”沉船中发现的明末清初的瓷器微观图

直到今天,她在沉睡中被横跨大练岛与苏澳的公铁大桥的灯火唤醒,也被我们,用充满无限遐思的目光和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和拥抱。

遗落在孤岛上的古代文明
在与宏伟的公铁大桥(建设中)比邻的相思岛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