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一定要引用材料吗?
(2013-05-08 20:16:43)分类: 作文方面 |
材料作文一定要引用材料吗?
例如: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不当引用材料
(1)引而不析,缺乏逻辑
文章对所提供的材料全文照抄且不作任何分析就得出结论,中间缺乏过渡,因而逻辑上不够严密。如能在材料和观点之间加上下面一段分析就好了:“林晖被录用的原因显而易见。或许在这群大学生中,他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可只有他懂得做人,懂得如何尊重别人;而其他同学,也许成绩比林晖好,可他们除了这些还懂得什么呢?”
(2)引述过简,令人费解
对材料的引述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语焉不详,否则会令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如:
A.一句“谢谢您!”就可以不战而使对手们失去竞争的机会,这是林晖给我的启发。(《求学不只是求分数》)
B.人与人交往中,“礼”是最重要的,“礼”是美德的根本。
林晖能够在参观国家某实验室时,表现出他们高素质和高修养,便是他成功的原因。(《社会需要讲“礼”》)
以上片断都是作文的开头部分,不难发现,这些文章在引用原材料时,都有同样的问题,即对原材料的引用太简略,让读者无法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内容。
3,对原材料的引述方式
(1).开头概述原材料作为引出中心论点的根据
材料是立意的根本,因此,把原材料概述后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出中心论点是最常用的方式。概述原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保证主要内容的相对完整性,一般要突出时、地、人、事、因、果等基本要素,不必像记叙文一样描述过程和细节。如:
一群大学生,一次普通的参观。一句诚挚的谢意,几下孤独的掌声,让一个大学生林晖脱颖而出。他成功的关键显然不是成绩好,而是因为良好的素养为他赢得了机遇。机遇无处不在,可它只青睐有良好素养并作好充分准备的人。(《素养与机遇》)
作者用整齐的排比句式概括了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作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出中心论点,行文简洁而流畅。
(2).在行文过程中引用原材料作为论据
在论证过程中,引用原材料作为论据也是常见的方式。如:
人的一生中需要学习的并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美德。其中,尊重他人就是我们与人交往首先必须遵守的美德。
尊重他人能使我们迈向成功。如今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十分困难,然而却总有人能轻松地脱颖而出。一个大学生林晖和其他同学一起到某部委实验室参观,只有他向递水的部长秘书道谢,只有他鼓掌欢迎部长,也只有他用双手接过部长递过的礼物并表示感谢,结果不言自明——只有他被这间实验室录用了。人与人之间相比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品德和素养。尊重他人这一美好的品德往往能在不经意间让你更受别人的赏识,助你迈向成功。(《学会尊重他人》)
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概括引用了原材料来论证分论点“尊重他人能使我们迈向成功”,材料与观点相切合,结论水到渠成,段落内部层次清晰。
通篇不引用材料 高考材料作文易出现几种失误
作文原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考生在“给材料作文”类型的写作基本规范方面的失误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通篇不引用材料(既不明引,也无暗合)。
给材料作文比之于命题作文,除了审题难度更大,不直接告诉你应该“写什么”之外,还隐含着一个潜台词:所给的材料是引发你写作的缘由。因此,如果写议论性的文章,就叫“缘事而发”,当然应该引用它,只是在什么位置引用,引用的技巧、水平因人而异,有所差别(只要不照抄原文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写记叙文,用事件或故事来印证、表现所给材料中隐含的某一事理,则无需也无法引用材料。
2.戴帽穿靴式。
有的考生虽然在文章头尾处引用了材料,但对材料不做分析;还有的考生展开论述的正文,与开头引用的所给材料之间毫无关联。
例如,《梦想》。先引用板桥事例之后议论:“这是板桥的特点,而我呢?什么都没有。我从小有个梦想,做运动员,成为姚明、刘翔那样。”然后大段回忆14岁体校学棒球的受伤经历与恐惧。最后自我鼓励:“相信时间会冲淡一切,让我能实现梦想。 ”正文与板桥的材料毫无关系,属于典型的“戴帽”后就扔的类型。这样的文章我只会给38分。
3、给材料作文的立意点应该是从材料中直接提炼后做的类似联想,观点与所给材料间有必然联系。但有的考生拐了多个弯后,似是而非地渐行渐远,偏题跑题。文章是表达思想的,这种思维不严密的现象是会重扣分的。
例如,《不可缺少的追求》,其结构与内容如下:
(一)引用所给材料。(二)议论:字如其人。“板桥体”别有韵味,折射了郑燮的独特个性。是啊,他不畏世俗讥讽,坚持自己的追求,才走出了独特的发展道路。而我的追求是什么?我的价值在哪里?(三)叙述:我有一次读《老人与海》,桑迪亚哥……(概述小说情节)。议论:我明白,人,要追求尊严,绝不轻言失败。(四)议论结束:感谢《老人与海》,它教会了我哲理,是我独一无二的追求,会带我走得更远。这样的文章的确已 “走得更远”了,我认为只能给35分。
4.只抓只言片语,套用材料中的几个字眼,没有理解内涵,导致偏离题意。
例如,《爱财而不过》,先议论开篇:爱财“这个词人们多少总有些鄙夷,我看不然。虽然”爱财“在有些人眼中是”歪歪斜斜“,但适当的爱财,能催人上进,受人尊敬,只要不过分。第二、三段举比尔盖茨追求财富也办慈善事为正例,举葛朗台敛财吝啬为反例展开论证。最后引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结束。文章只是与所给材料中”歪歪斜斜“这几个字面有关,而全文内容与板桥书法之事毫无关联,这样的文章我认为至多25分。
5.用一个更幼稚的启蒙故事来诠释所给材料的深刻事理寓意。 这样写虽不偏题,只是欠深刻,所以可以得到及格分,但得分高不上去了。
例如,有篇文章题为《梨树的四季》,讲述一位农夫让四个儿子分别在春夏秋冬去看梨树的模样,然后教育儿子们不要只关注一季,才能看出美丽与韵味。这里蕴含的道理暗合“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寓理,表达出了“全面而整体地看问题”的观点。但这个故事属于低语境材料,在初中生的文章中或许算得上好作文,但相对于高三思维水平层次而言,只能算平平一般,得分在46分左右。
6.套题。套题比偏题更恶劣,更易激起阅卷者 “公愤”,将重罚在30分以下。
那么“给材料作文”应该遵守哪些写作规范?
“给材料作文”的作文类型,其基本要求是先从所给材料中抽提出蕴含的事理,然后缘事而发,类似联想到社会、人生的思考,在思维方式上类似于演绎推理。基本规范要求:
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点,确立视点,从而确定立意方向。
2.不要就事论事。抽提出事理后,要类似联想,同理类推到更深广的领域,写出层次感。(如:自然→社会→人生→治国→世界)
3.写作时要引用材料,缘事而发(尽量引用,但不要照抄),以避免套题之嫌。 (可以明引,也可暗合)
4.充分利用所给材料,对材料本身要做分析与关联,以避免 “穿靴戴帽”之嫌。例如:谈论“独一无二”,就要具体分析郑板桥是如何做到 “独一无二”的? (比如他的博采众长,坚持不懈);再如谈“融合”,就要说明郑板桥是如何 “融合”百家的? (比如:杂取众长——“用隶书参以行楷”;打破门户之见——“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借鉴他人也不失独立人格——“不可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