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蒹葭》的几种主题思想
(2011-11-26 11:02: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原创的、诗词【原创 |
浅析《蒹葭》的几种主题思想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就《蒹葭》的字面意思,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
清晨大片大片的芦苇密密而苍苍的拥在一起,晨曦里晶莹的露水微凝成晰白的霜,我心中那喜欢的女孩,伫立在河水的另一边,令我心驰神往,逆着水流前去找她,道路是那么的险阻和狭长,顺着水流去找她,而她却仿佛一直在水的中央;
一直以来,《蒹葭》都是被赋予了爱情诗的象征,而我却认为这首诗既关于爱情,又关其他。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惆怅,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的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
1)、有关爱情的,明媚忧伤。
就像戴望舒《雨巷》般,带着些许的哀怨和悲伤,《蒹葭》就是在这种诗意中徐徐展开。字里行间有些令人忧伤的旋律和令人忧伤的人,在一直不断前进里不断迷茫,从不断迷茫里又不断清晰着坚定自己的追求,于是,我们看到了他反复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复的“道路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反复的在挣扎和徘徊中追逐。
王家卫《东邪西毒》里有这么一句经典台词: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或许用在这里不太恰当,但却有着另一种别样的铺垫和渲染。试想,那个男子究竟会有多深的爱和多大的坚持,,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所求无果种继续下一次的追求。这种追求或许不刻骨铭心,但却也让后人难忘。更何况是他。无形中,一个执着而痴情的男孩子形象跃然纸上,一段明媚却又忧伤的爱情跃然纸上。不带有一点的突兀和刻意下的虚假,一切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顺理成章。
曾经看过许多诸如此类的诗,比如《采薇》比如《陌上桑》比如《孔雀东南飞》等等,要么纯粹的华丽,要么虚虚实实,要么暗含的批判性太强,而《蒹葭》却可以真的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蒹葭》里可以说为我们诠释了这样的一段爱情,她朦胧、迷茫、感伤、执着、、还带有些令人心疼的过程,但就爱情的描写来说又是巧妙地,巧妙地利用时间的变化,白露形态的变化反衬追逐过程的艰辛,反衬伊人朦胧的之美,反衬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2)有关人才,求之若渴。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浪漫主义诗派,还是现实主义诗派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素材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或者是作者自身的经历、梦想、抱负,亦或者是社会现实的描写。而《蒹葭》这首诗,却是巧妙的从中隐喻了“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求之若渴。
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轻易的看到时间的流逝,尽管他并不是多么的明显。比如,白露的变化:“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单从时间上来说,随着时间缓慢的向后推移,白露的形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如果我们把时间变化和白露形态的变化纵向的拉长,从中可以看得出,一个清晨的变化,其实隐喻的象征了一个很长的时间,甚至于一个时代里,人才的变化。封邦建国之际,群英荟萃,诸多英雄豪杰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王国是不缺乏人才的。而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断层开始出现。可用之人日渐薄名,统治者需要人才,四处征询人才,所以“伊人”也象征了“人才”而那一系列的“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实为寻求人才的艰辛,“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实为对人才锲而不舍的追求。“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同样影射了一种寻才访名的艰辛。
或许放在这有些勉强,但即便有些偏,主方向上还是对的。这里的事件指的是“伊人”,也就是说以“伊人”为线索娓娓道来。前面已经说过,从某些程度上来说《蒹葭》是一首求才诗。那么伊人为什么会说代表了一种对人才的渴望呢?其实“伊人”在这首诗中是一种意向名词,是所有美好事物的象征。它朦胧虚幻,却又对应了种种美好的希冀。其中便包含了对人才的渴望。
整首诗中做为事件线索的“伊人”一直是存在的,但他的位置却不曾固定和停留片刻。诗中说,伊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一个“宛”字突出了作者的迷茫和困惑。也就是说,作者也不知道“伊人”究竟在何方,有一种方向的迷失感。这种迷失感进一步扩大就是咱们所说的知音难求,人才难觅。
3)、有关梦想,执著追求。
我认为这首诗的涵盖面太大、太广、太全。以至于世间所有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境遇在这首诗中都能觅到踪影。
这种前后巨大而悬殊的差距对比有一种落寞的无奈却也透露着一种无往的坚持。
小结: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可以是宗法、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诗有着丰富的美感,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总之,总之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蒹葭》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