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游戏研训实践变革的研究
(2017-12-25 13:22:27)一、实施背景: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的出台,越来越强调“引领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推进幼儿园课程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教研工作要以“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进行”;“非本班教师原则上不超过5人”;“要从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幼儿日常游戏现场,要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幼儿游戏中发生的学习,要从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向研究如何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材料”等,这对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园从2013年起就尝试对幼儿游戏进行研究,把教研的现场改为幼儿的游戏现场,但由于观摩教师过多,影响幼儿的正常游戏及交往等,往往看不到幼儿真实的表现。于是幼儿游戏教研又进行一次次的微改革:开放更多班级的游戏、分散观摩教师人数、关注教师的观察、观察方式和观察目标教师自定,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分组进行深入研讨、确定本学期游戏教研的主持人等,以期待转变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惯性思维和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从根本上转变理念,从而改变行为,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二、活动目标:
1.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梳理幼儿园游戏培训与教研过程中的典型性案例。
2.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寻找一套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游戏师资培训与教研的策略与途径。
3.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转向幼儿园游戏的研究,以此改变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与加快幼儿园长效发展。
三、创意点与理论依据:
1.改理念:“教师视角”转向“儿童视角”
“儿童视角”百度释义为“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在教育教学中儿童视角的运用,其实质是我们拥有怎样的儿童观的问题,让已经成人的教师“变成儿童”。从“教师视角”转向“儿童视角”旨在改变教师在园本教研及培训中关注的视角,尝试站在“儿童”视角上去思考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开展基于游戏现场的儿童行为观察和案例背景下的真实研究,使教研工作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幼儿如何学。
2.改内容:“集体教学”转向“幼儿日常游戏”
在园本培训过程中我们尝试从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幼儿日常游戏现场,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幼儿游戏中发生的学习,从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向研究如何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和材料。我们曾经开展过“幼儿游戏空间设计” “幼儿游戏材料提供”等一系列培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3.改形式:“集中”转向“分散”
(1)教研团体由大到小。我们将幼儿园所有教师分成若干个研究小组,每组由一位资深教师做组长,组员5-6个,每次培训、观摩、研究由组长召集本组组员开展活动。这样能有效解决现场观摩中由于观摩教师过多而引发幼儿的紧张、不自然表现等。由于组内成员较少,也便于每位教师能发表自己培训、教研后的观点。
(2)观摩班级由少到多。为改变“表演式”“精英型”教研的模式,我们更加注重幼儿游戏的常态观摩,把观摩的班级和时间确定在正常的幼儿游戏时间。
(3)教研地点室内外相结合。除了室内的培训与研究,我们还把幼儿的游戏场、教师的教研场搬到室外,研讨幼儿园户外游戏环境的创设、幼儿在大自然中游戏的情况等,这样的游戏研究更自然、更真实、更有意义。
四、活动内容设计:
1.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游戏园本培训内容、策略的研究。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教师研究学习些什么?教师怎么研究和学习?为什么这样做?主要着眼于游戏中、课程中、生活中幼儿的表现、发展和需求,重点研究来自于教师的需求、来自于真实工作中的案例、来自于教师的故事、来自于真实游戏场景的教研内容。
每次研究前首先要反思:儿童需要什么?教师的哪些行为没有站在儿童视角?我们可以给予什么?我们如何做才能尊重他们?
2. 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游戏园本教研观察记录的研究。观察幼儿的自发游戏行为对于教师抛开自身的主观认识,深入理解幼儿的想法、需要和心理特点,进而找到实施教育的适宜时机及策略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把观察记录、幼儿游戏故事的撰写作为重点研究内容之一,平时运用“捕捉、拍摄、记录、整理”等技能帮助教师尽快掌握观察记录方法;运用《指南》《纲要》等工具书和一些观察记录表格帮助教师掌握观察分析方法。
五、活动步骤与操作要点:
1.建立研究网络。由幼儿园业务副园长、师训部部长、游戏组长等组成研究核心组,由每一个年龄段若干教师组成研究小组,组织开展理论、文献研究、实践研究。以此形成一个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实验相结合的研究网络。
2.加强过程研究。以游戏研究核心组为主体,研究制定培训的总体方案,并在每年度制定好年度培训计划,各研究小组与研究人员紧紧围绕计划进行研究与实施,边实践边反思、总结、修正。每学年末,通过总结会对一学年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提炼,使研究更扎实。
3.及时总结推介。及时总结培训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与经验,以及由此带来的游戏改革、教研方式创新、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成果,通过网站、微信平台等途径,积极在本区域内宣传推介,以推进全体教师对幼儿园游戏研究的重视程度。
六、实施效果与反思:
1.准备更充分。每次培训、教研前必须召开副园长、师训部部长、游戏组长的相关会议,明确本次教研的目的、基本流程等。然后由每次教研负责老师撰写方案,召开各组组员会议,再次提出详细要求。将各开放班级游戏方案或者研讨话题发到教师群,以便观摩教师及早了解研究的重点等。
2.参与更高效。从组长到教师,所有人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观摩与教研之中,观摩前也能仔细研读《指南》《各类观察表格》等工具书,为研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研讨中无论新老教师都能将自己的观察内容及建议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组织游戏的教师也能虚心接受老师们提出的建议。
3.研讨更深入。每个小组5—6人,每个人都能发表到自己的观点,新教师也能用视频或者照片记录幼儿游戏中的故事。
4.提升更快捷。每次观摩学习后都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拍摄的照片或者视频整理观察记录,促进教师观察能力的再次提升。
七、改进的设想:
1.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游戏、观察、幼儿发展理论,以便将幼儿游戏时的表达表现与幼儿发展情况紧密结合,能提出促进游戏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2.园级层面必须给予教师更多关于幼儿园游戏、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方面的引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