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迁碑》《西狭颂》临习要点

(2012-04-30 15:18:39)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画艺术欣赏学习
《张迁碑》《西狭颂》临习要点  

http://img25.artxun.com/sdc/oldimg/3dda/3ddae1c47c0955bc8f927fd7ff80a129.jpg

       一、《张迁碑》简介
     《张迁碑》,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明初出土,先置于乐平州学,建国初移置于山东东平县政府院内,1965年再迁至泰安岱庙,后又能移至贶殿东郎之历代碑刻展室内。是碑刻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纵317厘米,横107厘米。凡15行,行42字。《张迁碑》流行的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东里润色”本。

       二、《张迁碑》用笔以方为主,是汉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其笔画厚重质朴,骨力劲健,再加上篆籀笔意的运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气。其结体常于平稳中见奇崛,静中寓动,错综而富于变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细细咀嚼,则会领略出其体态变化多端、疏密得体、错落有致、方圆兼备的在巧拙之妙。特别是碑阴之字,似不经意,但其意态上的雄健高古之气尤为明显 清杨守敬《平碑记》:“篆书体多长,此额独扁,亦一格也。碑阴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比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三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历代书法理论家对《张迁碑》的评述众多,但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见解。现撷其要,列诸如下:
       明王世贞评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
      清万经评云:“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五笔法,阴尤不堪。”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碑额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书中缪篆。”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
      明代孙退谷《庚子销夏记》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清郭沿先则称此碑为“是碑为冠”(《芳坚馆题跋》)。

        三、《张迁碑》的风格特征与用笔特点

      《张迁碑》风格特征分析: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极高,多为后人效仿。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张迁碑》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更具风采。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与东汉其它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行笔阔笔直书,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使得线条极具抒情性。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划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此碑在线条的构成上强调积点成线,使每个点步步为营,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
       其线条的组合规律别具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粗细相间,变化微妙
       在《张迁碑》中,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地醒目强烈;且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粗线条显得粗犷有力,厚实奔放;细线条显得含蓄深沉,内敛雄浑。在整体上一般以较长的粗线条为主,较短的细线条为辅;然两者相辅相成,极为自然。
       其二、直曲结合,方劲沉着:
      《张迁碑》的线条多平直朴实,沉着痛快,方折意味浓厚。不过,在平直的线条为主的情况下,也结合一些圆转的笔调。如作品中的“一波三折”以及转折处的一笔带过就很明显。但两者相互并存,变化也就显得非常细微。
      《张迁碑》的结构布局也颇有特色,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扁平匀称,端庄大方
       此碑在体态上多取横势,字形以扁平为主,同时以长、方为辅,风貌古朴。在横向上比较开张,纵向上则较为收敛,而长和方的体态则是根据笔划的繁简而产生的,在整体布局上,起着协调变化的作用。
       其二、错综揖让,生动丰富:
   每个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非常谐和,讲究相互交错穿插,使每个部分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变化极为丰富。
       其三、复杂的空间对比
       由于线条之间的穿插组合,使得《张迁碑》中的空间分割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对比也就异常地强烈;它有多种形式存在;如“兴”字的左右对称;“为”字的上紧下松,“善”字的上松下紧,“铭”字的左疏右密,“勋”字的左密右疏等等,真正做到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的矛盾调和,可见其空间对比是较为丰富多彩的。
       《张迁碑》用笔以方为主,然它的方中寓圆之趣,又是其他汉碑所不及的。其行宅涩劲,富于篆意而又不失灵动。

         第一、点的用笔方法 。姜夔《续书谱》中说:“一点者,欲其与画相应;两点者,欲自相应;三点者,必一点起、一点带、一点应;四点者,一点起,两点带、一点应。”《张迁碑》中的点,除映带自然、顾盼生姿外,还有方严峻利、圆融浑厚之美,其形态或卷屈、或平伸,或翘首、或俯视,可谓极尽变化。顶点。在《张迁碑》中,顶点各有不同。如图一中“京”字顶点凌空,有鸟瞰世界之感,呼之欲出;“帝”字顶点以小横为之,以加强字的横势;“高”、“方”等字,顶点牢牢搭在横上,有融为一体之感;而图二中“文”字的顶点,又大又侧,坠石之感特强 (底部撇捺交叉,则稳如磐石)“本”字的顶点与横似连还断,斜侧生姿,再加上与横坚的西己合,足见其高占方峻中的闭情逸趣。《张迁砷》顶点的用笔有方有圆,而以方笔居多;有正有侧,而以侧居多。用方笔者,其下多以圆笔辅之;而用圆笔者.其下必以方笔辅之:如图一巾“方”字顶点用方笔,其下的横折弯钩则用圆笔;图二中“字”的顶点用圆笔,其下横折和子部门磺折撇均用方笔。首点侧者,其下梢正,如“文”字;首点正者,其下多侧,如“家”字:2.横两点、《张迁碑》中的横两点有几种类型。相向型。此类较多,左右两点在大小、方圆、映带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图三中“善”字两点,左圆右方、左小右大,且距离较大,开合变化较小;“幕”字的两点则左方右圆,左大右小,上开下台明显,朴实厚重,与整体风格相协调;“对”、“尚”等字的左右两点,不仅有大小、方圆之变,同时又相互呼应,顾盼生姿。②相背型。如图四“棠”、“兴”等字的下两点,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在竖的两侧或在横下,虽相背斜立,但亦能蓄势凝练,亦有遥相呼应之感,且有方圆的变化;“性”字的右点则以短竖为之,略早向左下;倾斜之势,以示呼应。③同向型。两点基木同向出锋,但笔断意连,高低有别。如“恭”字的下两点,左点向右上出锋,右点向右下出锋,彼此意志相连。

         第二、横的用笔方法
       《张迁碑》中横的处理富于变化。起笔有方圆、轻重之别,收笔有回锋、出锋之变,行笔有的平稳安详,有的轻盈活泼,横势有平有斜。特别是笔画多横的宁,更是变化丰富。如图一中“君”字的一长横,方势逆起,转锋(一般是拇指向内食指、中指向外稍捻笔管,配以手腕徜向右翻来凋正笔锋)后向右涩行,至“燕尾处用力高挑而出锋,横势虽平,但亦厚重朴拙,出锋潇洒。如图一中前一个“之”字下部的横,亦逆锋方起,蓄势调锋向右涩行,但梢显轻盈,提按有致,“燕尾”则极重,牢牢地托起—上部,且横势尢低右高,在乎正中显欹侧变化之势。有时字这—横的起笔又较轻,收笔重出锋,对比鲜明,如图一中后一个“之”字。字的横㈩笔灵动多姿;图二巾“其”字的长横,圆起,出锋收笔;“寸”字右部的三横,第一横方起,收笔回锋,呈下弧势,第二横圆起回收,呈平势,第三横方起]笔,“燕尾”出锋,呈上弧势。“行”字的两横更是富于变化:第一横圆起向右上行笔,力渐重,后向右上稍提力渐轻,收笔回锋;而第二横则方起,向右稍偏下涩行,至尾处用力较大,向右上尽力枱头山锋,打破了两横的均平之势。有些短横则是或平或斜,或粗或细,如“八”字的横画。
          第三、竖的用笔方法
  
       《张迁碑》中的竖,起笔有方圆的变化,方多圆少,中锋涩进行宅,有提按的灵动变化,竖势有直侧的变化。如图三“之”字的竖,逆锋方起笔,调锋(一般是拇指向外,食指、中指向内稍捻笔管,手腕稍向上弓,以凋正笔锋)后向下直而涩行。“九”的竖(《张迁碑》中“九”字的撇作竖处理)逆锋方起笔,调锋后用力向下涩行,笔势渐重,回锋收笔。“上”字的竖则逆锋圆起笔,向下涩行。“辅”的两长竖行笔中均有明显的提按变化,轻灵活泼。图四“东”字的中竖,曲而不显怯弱;“外”的竖向左下倾斜;“干”字的竖向右下倾斜;”喋”的下竖向左下行笔,带有一定的弧势。还有更多短竖的不同变化,这些大大丰富了《张迁碑》竖的内涵,显示出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临习时宜细致观察体会,认识这些变化,再付诸宅墨。其实任何一个笔画,都没有固定的形状,其长短、粗细,正侧、方圆应随字势而巧妙变化,万不能干篇一律。只有在此基础上认真体味汉碑,才能享受其无穷变化的奥妙之趣。

        第四、撇的用笔方法
        撇在《张迁碑》中有方圆、长短、曲直和平斜的变化,回锋收笔。如图一“令”字的撇长且稍带弧势,起笔逆锋圆势,调锋后(一般是拇指向外,中指、食指向内稍捻笔管,手腕向左下稍翻,调正笔锋) 向左下弧势涩行,收笔回锋。“夫”字的撇长而曲势较大,方势起笔,顺锋向左下用力行笔,回锋收笔。“才”字的撇短而细直,略取横势。“周”字的撇竖直而收 笔处稍曲。
        第五、捺的用笔方法
       《张迁碑》中的捺有大小、平斜、曲直、方圆之分,起笔多逆锋蓄势,有方有圆,行笔涩进,收笔用力,出锋劲逸,有时含蓄凝重。如图二“更”字长捺斜而稍直,出锋劲健。其写法是逆锋方起笔,调锋后(一般是拇指向外,食指、中指向内稍捻笔管,手腕稍向左上弓,以调正笔钧锋)向右下涩进,至“燕尾”处,驻笔蓄势,拇指渐向内,食指、中指渐向外稍捻笔管,手腕稍向右上翻转,后再用力出锋。
        第六、折的用笔方法
       《张迁碑》中的折画,多数为方势直转,用笔斩钉截铁,雄强有力。如图二中“君”字的折,横至折处,蓄势转笔(拇指稍向外,食指、中指稍向内捻笔管)直切而下,劲健而有力。而“负”字的折则横至折处,稍提笔向上,调锋后再向下运行,既有方势,又有圆意。“之”的竖折,有意圆转(亦需指腕配合),以示变化。
       《张迁碑》的结字特点
       《张迁碑》的结体变化丰富,平中寓险,似欹反正。展玩全碑,洋洋洒洒数百字,平正者极少:或上密重而下疏轻,似重心不稳而以雄强之笔力、巧妙之笔画化险为夷;或左右敛放自如、高低错落有致;或斜正相生,稳中求变,险象环生……现就不同结构重点举例加以简述。
        独体字。独体字的笔画往往较少,但长短、方圆、粗细、斜正等变化丰富,无板滞感有活泼气,是《张迁碑》的特点。如图三“之”字,中竖方笔,左右两折有圆有方,底横富于变化;“云”字,主横粗重,“蚕头燕尾”十足,三角之状,尤其稳固而又有势;“少”字,中间短竖直而富于变化,两侧点相呼应,其下一撇虽斜势亦安然平托;“月”字两竖均有向内之势,然中横平直,左竖撇低些,使字余斗中寓正,颇具匠心;图四“人”字撇短粗而稍直,一长捺有力向右下出之,一收一放,动感十足;“八”字撇捺浑穆,起笔稍轻,稳重中透出一股活泼之气;“上”字虽下横出锋较重,但上短横不短,使字既平稳又得体;“王”字中竖稍呈右弧,而三横之势各有变化,特别是第三横,左缩而右伸,整个字古雅之中透出一股灵动之情趣。

        上下结构。《张迁碑》中上下结构的字,或上下疏密有别,收放有度,或通过横、竖势的变化以求古拙中的灵动。图一中“墅”、“犁”字,下疏展而上紧密,横势较大,古拙之气跃然纸上。“双”字更是上不透风,下可走马。“幕”字亦独具匠心,上半部几乎占据了整个空间,长横极力伸展且有斜势,“巾”部小而斜,富有动感。图二中“策”字除疏密外,横、竖之势变化也很明显。“帝”字长横伸展,下部的竖势笔画斜而参差,又统领在长横之下,打破板滞局面。“节”字右下部的竖有意倾斜,充满了动感而又不失平稳。“贺”字的处理,颇有意味,上敛下放,但就上部本身的“加”而言,又横向舒展,高低错落,同一结构,敛中有放,实为巧妙之举。图三中“棠”字的处理,虽敛放不明显,但欹斜得势,自然而洒脱。“景”字横、竖势的不同处理,更是稚拙可爱,令人拍手称妙。
        左右结构。《张迁碑》中左右结构的宇,其明显表现是:敛放自如,参差错落,奇正相生。图三中的“缪”字敛左放右,整个字显得浑朴而又空灵,其左下之空和右部长撇、长捺,再加上竖势的变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张”字的“弓”部动感十足,再加上右部横的变化、竖钩和捺短缩的匠心处理,更给人以活泼而又浑厚之感。图四中“仲”字左轻右重,右竖粗而向左下倾斜,平衡了左部的轻和“中”部的左粗竖,古拙之气顿生。“外”字大胆造险而又浑然天成,大巧若拙,在《张迁碑》中甚为显眼。其右部竖高出左部,短粗而又向左下倾斜,右点化为横捺稍向下靠,粗而有力,牢牢地平衡了字势,整体上又险中有险。“行”字右部虽放,但上下均比左部内缩,斜势粗重的横波,如没有一短粗之竖支撑,实难具生命,而其竖若稍长,则流于板滞也。“勋”字左高右低,上宽下窄,下部左点和右横折弯钩稳住了全字,使字不至于左歪右倒而散架。

      包围结构。包围式结构的处理,在《张迁碑》中,除外框的变化以外,其被包围的内容亦灵动多姿、疏密有致。图一中“周”宇,右竖曲而有力,收笔亦千脆利落,中横夸张变形,其下之“口”虽稍侧但稳健。“国”字四面包围,但两竖相向而立,均有斜势,内部之“或”虽朴茂但也有空白处,可谓朴茂中见空灵。“旬”字整体有向右下倾斜之势,但曲而有力的横折钩,使中间的“闩”像镶上的明珠一样夺目动人。“间”字左竖撇曲而灵动,右竖斜而朴拙,左右形成鲜明对比,而又在对称中求变化,中间的“日”纯取斜势,以呼应左右的欹侧之势,整个字斜而不倒,耐人寻味。《张迁碑》“辶”的写法,也显现出空灵与厚重的浑然一体,再加上被包围的内容疏密、方圆的处理,使字之神态跃然纸上。
       同字异形。《张迁碑》中相同的字较多,但几乎无一在用笔、结字—仁不精心安排,或方圆、或粗细、或欹侧,或有出锋藏锋之别,或有同旁异形之变,极尽变化,如图二中“其”、“万”等。这正如《兰亭序》中的“之”字一样,变化中有统一协调,浑然天戎,趣味无限。
        总之,《张迁碑》是汉碑中的名品,它的用笔、结体的变化,给后世的隶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外在的朴茂浑厚的特点,固然是由于用笔,结休所决定的,但同时掺入的圆和之笔,使雄强的力势之中不失圆润,而其变化多姿的外在特征又是牢牢地建立在平实稳健基础之上的,即险绝中寓平正和稳健。再者其采用篆书笔意,刚柔相济,故使学隶者不宜直接人手,只有具一定的汉碑的基础后,才可涉猎此碑。在学习中,如能对其用笔、结体的变化规律加以认真领悟,必将收获丰厚。相信朝临暮读之后,读者对此碑定会“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临习注意事项:
       在临习《张迁碑》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其一、《张迁碑》气象高古,开张疏宕,线条平实质朴,力量感较强;所以在用笔时一定要注意其力量感;阔笔铺毫而行,不要裹锋不前,要使其笔锋外拓,线条扎实。运笔积点成线,步步为营,不要平拖无力。笔法上可掺用一些篆法,切忌夹杂楷法,这是临习《张迁碑》时的大忌。起笔和收笔时要注意其似方还圆的趣味。在临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字,起笔和收笔可以估计为方笔,因《张迁碑》中方笔较圆笔多,所以不宜多用圆笔来书写。为此,在毛笔的选择上,我们可多采用一些短锋或中锋的羊毫笔来写,这样就更易达到效果。用羊毫笔的另一个优点是蓄墨与流墨也较为适中,可使线条更增厚重。另外,在书写时,应注意字径不易太小,一般以10厘米见方为宜,或者更大。做为学习气势而言,“大处落墨”固然是指抓重心,“要笔不繁”,但略反其意,用大字临摹小字,亦能收到倍增气势的效果。
       其二、汉碑的形式特征虽然不象唐楷那么严谨,但也有严格的法度要求,《张迁碑》虽属风格型的汉碑,但同样也属技法型的汉碑。因此,我们在临习的过程中,初期阶段,一定要忠实于原作的笔法和结构,做到一丝不苟,做到如米芾所说的;“不枯湿、不肥变态”。这样,就需要自己反复临写,并经常与原作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如此才能获得它所包含的更多的艺术内涵。如临写“讳”、“陈”、“君”字,要看到“竖划”穿过“横画”时的节奏,要尽量克服一勒到底的机械用笔。这就是所谓“积点成画”。在线条凝炼的基础上,我们便应当注意细部的观察,即在笔划的起、收、转、折。《张迁碑》虽然用方笔为全碑的基调,但在具体落实到每条笔划上时,则有所不同;从笔锋人纸的瞬间来说,有虚有实。从切锋作一方笔状时,从那一方向切入,其角度都需要考虑,不可盲目地将《张迁碑》中具有变化的方笔都写成一种模式。这样,在执笔上一定要正,不可歪斜。因为笔杆正直,也是保持“八面出锋”的先决条件。如在临写“君”、“出”等字的“横划”和“竖划”中,便应看到切锋入纸作一方笔状,其用笔的角度皆不同。设或笔毫不正,即使你已看出其各种变化,也是临摹不出来的。
        经过这样从观察到调正笔势的严格训练后,便可以在保持原帖的基础上,适当做一些“意临”练习,即改变其原形的夸张训练,但不要离原贴风貌太远,要从“意”的角度来表现原作,重在个人主观意念与碑的客观实际相吻合。这个阶段我们当然可以比较自由随意些,但在临习时要注意笔势放开,不要拘泥小节,更不要随意涂抹,注意自己临习的方向。如可改变线条原有的基调,变宽厚为细挺;或在保持线条基调的前提下,夸张其结构的特点,使之变得更加强烈;或保持原作的气息,改变其用笔、结构的特点等等。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检验前一阶段临习的实际效果如何,以便提高理解和创造能力。

      附:《张迁碑》技法探索

      《张迁碑》包含了汉隶中的众多美的因素,为汉碑中的精品,为雄浑、古朴书风的圭臬。那么,我们在实践中应如何表现出它古雅的意境和雄浑的韵味呢?
  首先,让我们观察一下《张迁碑》拓本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此碑残损较重,点画斑驳且较粗,起笔转折处多为方笔,笔画大多平直简洁,很少有像《曹全碑》那样明显的波磔。结体上,由于缺少大波磔和伸展的笔画,在字的构件和整个字的形态上显得方整,有些处理还显得笨拙。正是以上的因素,《张迁碑》给我们的最大感受就是:朴质,雄浑,稚拙,平直中不乏劲健与厚重,方整中又显得活泼而别具情趣,可谓大智若愚,耐人寻味。
  我们既要表现《张迁碑》拓本所呈现的韵味,就要运用我们的今天的书写工具———毛笔,尽可能地去表现出拓片上原本的黑白分布,即要运用一定的书写技法,进行二度创作的表现,从而再现其古朴、雄浑的审美风貌。以下则为我在实践中的具体体会:
  (一)裹锋笔法的运用。
  运用裹锋笔法,可以造就出点画的古朴感,这是由于用裹锋可书写出表面不光滑的笔画,而这种不光滑类似石花的形态恰好与碑石中的自然损泐相吻合,从而显得古朴自然,具有金石气息。另外,裹锋笔法的运用容易造就出沉稳、遒劲具有立体感的点画,表现出金石感强劲的力度。
  (二)方形的表现。
      《张迁碑》字形的最大特点就是方。无论在用笔还是结体上,“方”的特点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用笔之“方”和结体之“方”的紧密结合,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塑造出粗犷朴拙的笔意和方整峻拔的字势。用笔之“方”即是要求在点画的起收处呈现出不规则的方形,结体之“方”则是要求在笔画间的衔接转折处,在字的构件和整个字的构形上表现出方的形态。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只注重“方”,而忽略了“圆”,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在厚重中显现出灵活。
  (三)点画的“不平之气”。
  点画的“ 不平之气”要求在行笔中,要积点成线,步步为营,可结合使用裹锋或颤笔技法去书写。做到直中有曲,畅中有阻,如折杈股、屋漏痕。另一方面,“不平之气”还要求相同方向上的笔画要避免平行或雷同,通过线条间粗细、曲直和取势的不同体现出其中张力的变化,表现出雄浑的气韵和耐人寻味的筋骨之力。
  (四)不同的波磔笔画处理。
相对于其他点画而言,《张迁碑》中的波磔变化尤为突出。因此,处理好不同的波磔为《张迁碑》技法实践中的难点。首先,《张迁碑》中的波磔大多表现含蓄、厚重,这就要求在出锋时,要顺时针捻动笔管,以形成朴厚的波尾,同时不要将笔锋外扬,要做到含而不露,蓄而待发。其次,要注意出锋的不同方向和波尾的大小、长短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加思索和体会,只有反复锤炼,才能游刃有余,下必有由。
  (五)朴拙、简洁的点画。
      《张迁碑》所呈现出的古朴,与其朴拙、简洁的点画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用笔时,应减少波磔,以短粗、平直为主,做到直中有曲,筋骨内含,画短意长。不以点画的灵动媚人,而是以朴质、雄强质感的点画和方整峻拔的体势,来表现字形整体的浑厚和质朴的神采。
  (六)突出构件间的对比变化。
  在结体上,《张迁碑》中的一些字显得奇拙而含蓄,我们要表现这种韵味,就要加强构件间的变化。当一个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而成时,我们就须使同一构件中的笔画紧密结合,强化构件间的独立。通过构件间轻重、取势的不同,造成构件间的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呼应,以形成对比,从而表现出耐人寻味的结体姿态美。
  (七)布白上黑白张力的对比变化。
       我们在实践中,不仅要注意点画的“黑”,同样应多观察被点画分割所形成的“白”。要使这些“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大小,以形成布白间的张力变化,使造就这些布白的点画具有强烈的动势,从而使整个字显得不呆板,富有生机。
  (八)纸墨的结合。
  我们要表现出金石气的同时,又要使其具有生机,这就要求我们在用墨时,使墨与纸能够很好的交融在一起。所以就首先要求我们的练习要选用生宣。由于生宣不仅可以表现出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又在于生宣纸质较涩,有利于裹锋、颤笔等技法的运用。其次,在实际书写中,行笔速度须根据墨的干湿和纸吸水量的情况而定。如墨较干时,行笔速度可以减慢,或使用颤笔,使墨与纸能很好的结合,以墨色外洇少许为宜,这样才能体现出古朴的金石气,又会产生不乏润泽的血肉感和气韵感。笔画光滑会使表现线条轻浮,缺少朴质;迟涩则难以体现出笔力的遒劲,洇的太多会使精神无法凝聚,只有当墨色稍洇时,才能较好地表现出血肉丰满的金石气韵。所以,纸与墨的结合是我们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张迁碑》全文释义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1)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兴,有张仲以孝友为行,披览《诗雅》,焕之其祖(2)。高帝龙兴,有张良,善用筹策在帷幕(3)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析珪於留(4)。文景之间,有张释之(5),建忠弼之谟,帝游上林(6),问禽狩所有,苑令不对(7),更问啬(8)夫,啬夫事对。於是,进啬夫为令,令退为啬夫,释之议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啬夫喋喋小吏(9),非社稷之重,上从言。孝武时有张骞(10),广通风俗,开定畿寓(11),南苞八蛮(12),西羁六戎(13),北震五狄,东勤九夷(14)。荒远既殡(15),各贡所有,张是辅汉,世载其德。爰既且(16)于君,盖其繵縺(17),缵戎鸿绪(18),牧守(19)相系,不殒高问(20)。孝弟于家,中謇(21)于朝,治京氏易(22),聪丽(23)权略,艺于从畋(24),少为郡吏,隐练(25)职位,常在股肱(26),数为从事(27),声无细闻(28)。徵拜郎中(29),除谷城长,蚕月(30)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祭,休囚归贺(31)。八月算民(32),不烦於乡。随就虚落(33),存恤(34)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野。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子贱孔蔑(35),其道区别,尚书五教(36),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37)。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38)分陕,君懿于棠。晋阳佩玮,西门带弦(39),君之体素,能双其勋(40)。流化八基(41),迁荡阴令。吏民颉颃(42),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赞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43),有功不书,后无述焉,於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44)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45)。於穆(46)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求本(47),兰生有芬。克岐有兆(48),绥御有勋(49),利器不觌(50),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51)。乾道不缪,唯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52)同声,赁师(53)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无祚(54),亿载万年。

       释义:
       1、陈留己吾:陈留,郡名,今河南东部。己吾,地名,今河南东南;
       2、焕之其祖:明白地知道(张仲)是其远祖;
       3、高帝:汉高祖刘邦。龙兴:喻新王朝的兴起。帷幕:此处指军中的帐幕;
       4、析珪:受封。析:中分,一半在天子,一半在诸侯。留:地名;
       5、文景:西汉文帝和景帝;
       6、上林:苑名,秦曰苑,养禽兽供皇帝春秋打猎;
       7、禽狩:以狩为兽。石门颂有“恶虫弊狩”亦通此例。苑令:指上林;
       8、啬:小气;
       9、啬夫:苑令以下的小官,此处指上林里养禽兽的小官。喋喋:多言;
      10、孝武:汉武帝刘彻。张骞:人名;
      11、畿寓:畿宇,疆宇,国土;
      12、苞:包括,指势力范围所及。八蛮:对南方部族邻国的鄙称;
      13、羁:ji,平声,束缚。六戎:对西方部族邻国的鄙称;
      14、震:通振,震慑,以威力服人。五狄,对西北方部族邻国的鄙称。东勤九夷,使东方的九夷来为汉帝国效劳;
      15、殡:以殡为宾。宾:曰服之意;
      16、爰既且:当为爰暨,汉魏碑文中习语。爰:语气助词。暨,及,到;
      17、繵縺:即蝉联;
      18、缵:zuan,三声,继承。戎:同汝。全句为继承张家的恢宏的造绪;
      19、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
      20、高问:崇高的声誉。问:通闻,声誉;
      21、中謇:以中为忠。謇:jian,三声,a,正直;b,口吃,言辞不顺;
      22、京氏易:《京氏易传》,西汉京房作;
      23、聪丽:聪,察也;丽,思也。全句是善于观察与思考权变谋略;
      24、艺于从畋:畋,tian(二声),打猎,此处应为“政”,多才多艺。
      25、隐练:隐,安也;练,干也;
      26、股肱:肱(gong,一声)。辅佐皇帝的大臣;
      27、从事:官名;
      28、细闻:微词,隐晦的批评;
      29、郎中:官名;
      30、蚕月:夏历三月;
      31、腊正之祭,休囚归贺:腊祭百神,纵囚归家;
      32、算民:汉代的人丁税,亦作“算人”,碑中为别体字;
      33、随就虚落:随时造访一些林落,虚今作“墟”;
      34、存恤:安慰抚恤;
      35、子贱:孔子的学生,孔子叹息他治理的地方太小。蔑:小也;
      36、尚书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37、诗云恺悌,君隆其恩:恺悌君子,温和乐观而又简朴平易近人;
      38、邵伯:即召伯,西周时人;
      39、晋阳佩玮,西门带弦:韦,碑作玮,牛皮条,取其柔韧之意,弦门弦;
      40、君之体素,能双其勋:体素此处指气质;
      41、流化八基:广布教化八年。基通“期”;
      42、吏民颉颃:吏民上下奔走;
      43、前喆:喆同哲,前辈的哲人;
      44、三代:夏,商,周;
      45、诗云旧国,其命惟新:至周文王,周乃成为新国;
      46、於穆:赞叹词。於,叹词;穆,美;
      47、纪行求本:求有释“来”,误。言纪其行而求其始也;
      48、克岐有兆:克岐谓渐能行走,后多借以形容幼年聪慧。有兆,有预兆;
      49、绥御:绥,安也。御,治也;
      50、觌:di,二声,相见,觌面;
      51、蔽沛棠树,温温恭人:应作蔽芾,幼小貌。温温,和柔貌。恭人,谦恭之人。
      52、佥:qian,一声,全都;
      53、赁:租,租房,租车,出工;
      54、祚:福,皇帝的地位。

 

 《西狭颂》的书法艺术

    一、《西狭颂》摩崖石刻现状
  《西狭颂》与《阁颂》和《石门颂》,号称“汉代摩崖三颂”。大体都在东汉的桓灵之际,正是汉隶趋于成熟的鼎盛时期。
    《西狭颂》全名《武都太守漢陽李翕西狭颂》于后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晚《石门颂》23年,早《阁颂》1年,镌刻于今甘肃省成县抛沙镇东营村,海拔1200米的天井山与对面单山相对峙形成的鱼窍峡中的一处崖壁上,碑下有深渊,俗称“万丈潭”,当地传说曾有黄龙从潭中升天,也称“黄龙潭”,《西狭颂》因此又称“黄龙碑”。崖面题字高约220厘米、宽约340厘米。正文共20行,每行20字,第20行有摩崖颂碑完成的年月日,共385字。主要记述李翕出身,家世、籍贯、德行、修路过程,以及对其功绩的颂扬。正文中间正上方有“惠安西表”题额。正文的右侧有线刻《五瑞图》,有黄、白鹿、甘露、嘉禾、木连理、承露人6幅画像,是非常罕见的東漢画像石,被誉为“画中的珍品”,(见图。左方排列着参与西峡阁工程的官吏的姓名,共12行,其中第10行“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书文”记载的成县人仇靖,为《西狭颂》的撰文、书写者(见图)。这是历代石刻中,有作者署名的最早的一例。北宋到明清的金石界巨擘,涉足于《西狭颂》者凡30余人,自北宋赵明诚的《金石录》以后,明清时期的近40种金石著作中均有记载。可惜基于山水阻隔,长途艰难,亲临《西狭颂》故地者,却寥寥无几,由于失之察访,仅凭拓本立论,而拓本又有良莠之别。因此,诸家著录中,难免见仁见智,其说不一。清代的吕世宜针砭云:“缺乏骨气,平板缓弱”。方朔评道:“字大纵横不下三寸,宽博高古”。杨守敬则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梁启超言其:“雄迈而静,汉隶正则也”。
   《西峡颂》镌刻崖体为花岗岩,石质坚硬细密,其碑面向内凹进,上有天然石龛遮掩,崖面坐阴,相隔不足20米的单山相蔽,且崖下潭水相润。故《西狭颂》崖面风吹不着,雨洒不着,日晒不到,加之地处偏僻峡谷,山势险峻,道路难行,人迹罕之,崖面陡峭,距地面较高,不易攀爬,锤拓难度很大,虽经1800年之久,碑文等完好无缺。1982年修起碑亭和铁栅以作保护。近年经政府修葺、曲经通幽,栈道悬壁,古亭护于崖前,铁栅栏阻人进前,但观瞻碑文无碍。并不是讹传的“碑石几经刻洗,已貌存神遗”,而是古碑神采依旧照人(见图《西狭颂》碑亭、《西狭颂》远眺、原碑刻局部照片)。公元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西狭颂》书法艺术特点
    我生于成县,在成县工作18年,幼时春游常结伴去鱼窍峡观瞻《西狭颂》,略知其名扬海内外,然未悟其精妙。少小爱涂鸦,习书二十余载后,楷草之余习读《西狭颂》时爱不择手,闲暇之余临习不辍。在外工作二十余年,偶回故里必去探访《西狭颂》。临《西狭颂》20多年,偶有所得(1997年就读中国书法协会研修班时,摘录《西狭颂》临习作品得到钟明善先生肯定,并于2001年10月在《书法报》刊出)。甲申初冬,陪杨坤炳(《书法报》原副社长),张和平(《书法报》编辑部主任)两位先生驱车踏访《西狭颂》,沿途得二君点拨,灵犀顿通。深悟临书先求工,再求奇之理。以手头最佳拓本复印,每字剪开,按偏旁部首再集中。临习中寻求规律和特点,每天用6小时临习6--10字,每字均临书在16--20遍,临新字前,先温临前一天临过的字,笔画变化,结体特点谙记心中,做到了字在其心,瞑目字形现的境地,临写力求字形字貌完全相似。2004年11月至2005年7月完成了《西狭颂》全文385字的临习。后用二天时间按原大临创了六尺对开四条屏《西狭颂》,做到了原帖原貌,又兼顾其神(见图临习《西狭颂》四条屏)。临习中甘苦自知,心得颇多。
    (一)、《西狭颂》的字形特点
    《西狭颂》共由385个字组成,以字形分类,形字约占79%。横长的占16%,竖长的占5%。所刻字体的大小,约有910厘米,在汉隶中算是大字了。因为总体是方形,横画与横画之间间隔宽大些,所以文字显得既大又清晰明朗。如:“造、进、远”这三个字都是在“”字的中央写下它的偏旁“云、冠、诈、驻”这几个字,使人看去真象建筑物一样笔直地竖在那里。“”字的土字不写在口的正下边,而是稍向右挪,表现出有趣的造型。“”“”二字也有同样的效果。《西狭颂》中,作为汉代隶书有些字是变了形的。例如:“长、继”“幼、以”等字,某些部分是篆书的笔画,还有“无、稔、人”等字,传统木简文字的风格和笔致也散见其中(见图)。
   《西狭颂》有些字的变形和简化是独有的。“”的偏旁用“”“烧”字的偏旁简化为“”,“悦”字的“”形状与“”字偏旁相同者,以及“厚、强、财、致”四字的结构在其他碑中未见(见图)。
   (二)、《西狭颂》的笔画特点
    《西狭颂》的横画,以方笔为主,通常以藏锋入笔,收笔时不下按,出现波磔时稍稍用力并以细笔徐徐挑出以控制波势。从“三、古、西、而、五”五个字的起笔来看,都是开始用短笔竖加在横画,然后向右送笔,本来是一横画,又加上了波磔之外的装饰。起笔相似的如“面、下、高”等字,还有“之、造、道”等字的最后一画也有一短画。《西狭颂》的竖画都是垂直的,但“创、斯、骑、阿、千”等字的偏旁,带有波势的竖画既保持了字体的平衡,也显得更为灵巧。(见图)。
   《西狭颂》横画全用直线,是水平的,竖画是垂直的,加上相等的间隔组成文字,这样自然整体就变成方形。字形端正并不会令人有压抑感。如:“押、诈”等字其偏旁结构大小的组合很奇特。“于、乃”原是直线的,也写成了弯曲的,“”字左边斜画部分也写成了直线,“抑、月”二字的左撇也是弯曲的,这也是遵循了隶书的特色“波势”。还有即使用直线,只要有波势的意识,波磔也会自然形成。如“”二字下半部,笔尖一挑就像切削一样,波磔就垂直的立起来了。“”二字是在短横出现波磔的,好似整个字体的骨骼放在一个方框中,只有波磔部分向框外探头一样。(见图)
   《西狭颂》的点也是藏锋笔法,其写法各种各样,有逆笔向下的、横挥的、斜挥的、向上钩的等等。“”四个点起笔很小,收笔很大,大小不同,挥向也不一样。如“”字的“”,“清、渎”的“”从左向右用力点出,远看成放射状,“”的雨字头,“”字的旁点都是垂直的横画为中心,左右用了腕力的(见图)。
   《西狭颂》多用篆书的造型。以曲线为主体构成圆形字体,“”最为突出。没有直线的“”头的字。如“害、容宿”等字都以曲线为基调,“”字的右旁,“”字的中下笔画也用曲线处理(见图)。“”字也是以曲线构成,整个字体的轮廓形成了圆形,左捺右撇似已跨出圈外,给人以宽松悠闲的印象。“”字完全按照篆书的造型,强调了横画、竖画向外弯曲,整体又似圆形。如“”字的左右两画向外对峙,与此相连的横画也似有些弯曲。“”,整体不成圆形,但其他部分也以和幺的曲线同格调的点画构成了全体。“”字的力旁也是一笔有力的曲线。“”有篆书遗风,令人产生怀古情绪(见图)。
   《西狭颂》的波磔不太显著,表现最突出的是在捺和斜画,如:“”等字由直线笔画构成的字形,其笔法已与楷书相近,虽短短向上一挑而已。其它波磔则是在方直与圆曲两个相对立的笔法混合时和两者相调和时产生波势。如“”等字,波势上出现在最后一画。“”字的口略呈圆形也是为了与横画的波势相呼应。“西”字则是口的横画有波势,“”字的直线的回与第一画的横笔呈同一步调,可是这三个字都是把口字结构放大,使得第一画的起伏并不令人注目(见图)。再看看3个“”字、9个“”字、9个“”字、7个“”字和5个“”字,加以比较,就可以体味《西峡颂》中由波势而产生的多种多样的书法意味来了(见图)。
    (三)、临《西狭颂》应注意的几点 
     临书《西狭颂》时有些字的横画,如“”等字,怎么也写不出来与其形体一样的习作,常令人感到困惑,我临摹体味出,这一笔画的书写,首先打上一短线,然后沿着这条短线引出而成一横画。“”和“”字的左下角的一笔,也先打上另外一画而成。否则,很难书写成功。
    临习其它碑帖文字时,从起笔到收笔总有迟速之分。但是在《西狭颂》中,横画或竖画中间部分有变粗的,腕力也可变换,然运笔的速度大体是匀速的。我体会到运笔慢些,笔力沉重些,才可体现出其厚重有力的味道。
    书写隶书不少人惯用长毫,我二十多年临习中用过不同种类的笔,但得心应手的是中兼毫,书写中运用中锋很自如。临习熟练之后也可以用纯羊毫,它比之兼毫,线条更易于变化,笔锋容易扭动,钩、挑更加自如。用墨以普通浓度最理想,浓墨不宜,清墨、淡墨也可试试。
    以上粗浅之见,乞方家哂正之。(姚 克 诚)

http://www.freehead.com/attachments/forumid_7/20070521_ac1affc8a20524e5d626RaaBn4teBe5n.jpg

http://www.freehead.com/attachments/forumid_7/20070521_0d97db2bcc81aebc41d7qH6znLKGQ2FO.jpg

http://www.freehead.com/attachments/forumid_7/20070521_9280db8a25fef7d61c60vvb8G70IxqA9.jpg

http://www.freehead.com/attachments/forumid_7/20070521_8f2cd60240549b68e025e8eLHQTmpzYO.jpg

http://www.freehead.com/attachments/forumid_7/20070521_3269c3411b901d04248dmbzqz4UnGxQH.jpg

http://www.freehead.com/attachments/forumid_7/20070521_929b3ad08c9e7245adc2ph4Xz5LEjYmj.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