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认识
(2012-02-29 17:53:58)
关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认识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不同的时代,书法又有不同的味道。书法本身是一门艺术,可是书法同时又是一种文化。既然是文化,它自然离不开文化的时代背景。
晋人的书法文化被后世定义为尚韵,我觉得与其说是尚韵,不如说是晋人纯粹的做书法艺术家,全身心的将自己沉浸在书法世界里。以王羲之为例,他本身生活在晋代上层社会,从小生活在书法艺术浓厚的家族中,其书法功底的厚实自是不用说。但是他的书法成就却是晚期才得到世人的公认。晋人尚韵的时代背景其实是政治的腐败,经济的民不聊生,有抱负的文人面对自己的国家疲弱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寄托于山水之中,咆哮于俗世之外。王羲之所代表的书法文人们,就这样把自己的忧思释放到自己所擅长的书法艺术中,世人都称王羲之为王右军,其实是王羲之官至右将军就再也没混迹在官场的缘故。王羲之辞官归隐,到处游山玩水,而其书法艺术的水平臻于化境也正是在北渡黄河之后。官场的失意,王羲之看透了晋朝的无药可救,发出“吾生当卒于乐死”的哀叹!其传世名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在晚年的一次文人雅集聚会上,王羲之趁着酒醉之意一挥而就的千古绝唱。其书法水平之高,后人无出其右;其文辞之妙,也被后人尊为散文经典。不过晋人尚韵的一丝面貌,我们也从这篇文章有所窥见。士大夫们,文人们抛开了心中的政治信仰,醉心于自己的声色犬马,与其说晋人尚韵,不若说是晋人失去了政治信仰,抛开一切,纵情享乐去了。也正是如此,晋人的字大多流美飘逸,妩媚动人,而骨气不足。试想,一个国家腐败,人民穷苦的时代,如何可以有唐人的那种骨气凌然的味道?
唐人的书法文化被后人评价为尚法之风,其实,初唐四家薛稷、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人的字还是延续了二王的风格,清秀、华丽。直到颜真卿的出现才一转唐人之书法面貌。不过唐人尚法,总的来说,主要是反映在楷书的高度成就上。无论初唐四家还是颜筋柳骨,都是以楷书而闻名于世。楷书本身就是给人一种法度森严、凛然规矩的面貌,加上流传后世的唐人楷书佳作都是和佛教、政治功德、人物传记、国家大事相关的,不过真正代表尚法面貌的还是在于颜真卿的一变古法,创出雄浑苍劲的颜体以及承颜而出的柳公权所创的刚劲挺拔的柳体等楷书成就的出现。唐人尚法的面貌集中反映在楷法的高度艺术成就以及一系列和国家大事、政治军事、宗教、皇家、士大夫家相关的楷书作品之中。与其说是唐人尚法,不如说是唐人拥有高度的国家意志,臣民拥有高度的民族气格让书法文化得以那么高昂茁壮的屹立着。与其说是唐人尚法,不如说是唐代书法艺术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政治、军事、文化鼎盛发展时代的文化缩影。
宋人的书法文化被后人称之为尚意,我以为尚意不如说是书法家在成为一个书法家的同时又是一个文人,用书法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一个文人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悟。宋人尚意的领袖人物苏东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苏东坡就是一个集文豪、书法家、政治家于一身的千古奇人。“我心思我手,我手写我心”,“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不学谓尚可”,这是苏东坡在谈及到关于书法的感受时所流露出的书法艺术思想。宋四家中有两位都是集书法家和文豪于一身的,一个是苏轼,一个就是黄庭坚。我们看到的苏轼的寒食帖和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卷,足以反映宋人尚意的面貌,那就是用书法的手段来写自己的诗文心声。宋人的书法历经晋代的行草书法水平顶峰和唐代的楷书、草书顶峰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但是宋人在文人的书法领域得到了突破,以行书的快意爽健来续写诗文的书卷气,这样总算让自己的书法时代得以有一个全新的面貌流传于书法历史长河中。
不论尚韵、尚法、尚意,这都只是个书法文化史的大范畴,无关乎某个书法家的书法风格和书法成就,但是他们之间又有联系。其实不同历史时代的书法文化就好比我们书法家个人的书法风格一样,千人千面。有的时代书法文化总体水平高,有的时代书法文化总体水平不高,这都和书法文化的发展客观规律以及书法文化赖以存在的历史背景相关。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可以根据书法文化历史证明,随着毛笔的实用性退出历史舞台,书法文化的总体水平将会无法和古人媲美。但是,作为书法艺术的继承者,我们依然有可能直追或者超越我们的前辈书家!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