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2011-11-25 10:37: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心得 |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了解地球公转在方向、周期、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2、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形状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用地球运行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教育。
2、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季的形成。四季的形成,具有空间动态变化的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方法】
1、让学生分小组活动,通过运用地球仪亲自演示,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运用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展示交流,质疑
三、精讲点拨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
教师追问:大家还记得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吗?
学生回答:也是自西向东。
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一年。
(教师演示三球仪,学生观察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画图,并以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一年中是有规律的
教师边演示三球仪边讲解:
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也就是昼长夜短,并且越向北去,白昼时间越长,在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长到24小时都是白天,这就是极昼现象。这一天我们把它叫做夏至日。同时把夏至目前后的6、7、8三个月,规定为北半球的夏季。
这一天,南半球的情况完全相反。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这一天是12月22日前后,也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昼夜长短情况与夏至日完全相反。习惯上,规定12、1、2为冬季。
引导学生读图,通过读图,加深对地球公转过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填下表)
【教师总结】
节气 |
日期 |
直射点的位置 |
直射点移动方向 |
春分 |
3月21日前后 |
赤道 |
向北 |
夏至 |
6月22日前后 |
北回归线 |
向南 |
秋分 |
9月23日前后 |
赤道 |
向南 |
冬至 |
12月22日前后 |
南回归线 |
向北 |
学生讨论并回答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讲解:变大——直射点范围变大,变小——直射点范围变小。
五、【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地球的公转,知道公转的周期、方向以及产生的现象。
六、达标测评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