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生命之花
生命之花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53积分
  • 博客访问:218
  • 关注人气:7
  • 获赠金笔:1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下册单元反思

(2012-03-14 12:25:58)
标签:

教育

                                        九年级英语下册单元反思

 

第十一单元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科学、有效地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缺憾。当我们用批判、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时,我们就是在反思,变革。 
     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目标,以实现教师自身发展贯穿全过程,是“教学相长”的完美统一。在教学反思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行动研究的方法,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反馈信息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探讨与解决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可行性、合理性,促进教学效果、教学效益的提高,同时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锻炼教师自我发展和自身素质的提升。所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能够提高教师对教学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是反思教学设计。为避免自己过分地依赖已有的教学经验,或照搬现成的教案,在授课前的备课阶段,我经常结合现在学生的实际,反思原有的教学设计,因为我感觉“照本宣科”的教学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不会有太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英语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时,我曾经参考教参,照搬了一个教案。通过创设情景由询问“图上有什么”开始,由浅入深,以旧带新,引出所问的地方,课文中的图,尤其复习了地方名称。通过表格形式从比较城市和乡村到比较中国与美国的地方,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最后为问路的操练活动。老实说,两部分内容学习下来,学生的反映还不错。但通过反思,我觉得学生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根据教师的要求找答案,学生一直在被老师拖着走。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得到进一步发挥,而且两部分内容缺少连贯性与整体性,尤其是第二部分问路的操练,更缺少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内容。我就试着对这一教学设计重新策划,重点就是如何用活教材?首先我调整了一、二部分内容的顺序,在复习的基础上,直接用图片引出place、restrooms这两个词,然后,根据第二部分进行地方的操练,话题引入place,引出更多关于每个地方的特点,引入第一部分,使得一、二部分浑然一体,突出围绕一个主题The restrooms,而且学生兴趣浓厚,自己主动用书本上的新语句帮忙组织对话,这样的效果与前一设计的效果又有了很大的不同。 
      所以备课时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看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现有的教学条件、教具。在设计教案时,我常常要罗列反思的项目:如需要给学生讲解的关键概念到位了吗?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准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对学生是否适度?呈现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接受吗?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哪些因素会影响课的效果?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教学前的反思能给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好铺垫。 
      二是反思教学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常有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这时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虽然在备课时,教师已预设了种种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的时间回答问题,学生的回答没有办法切中教师预设答题的关键,或者师生互动交往开展不顺,学生对教师预期的解释有歧义等。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抓住有利于教学计划实施的因素,因势利导,对计划快速、灵活地作适当修改与调整。

在教学 Unit 11 需要了解地点信息时,我曾设计有一个问路的环节,

而且还给学生展示What’s your name ? Where are you from ? How do you like…?后来学生一活动,我就觉得不对劲了,为什么?何为名人?!名人大名谁人不知!采访时再设问名字这一环,实际上已别无意义?所以我立刻作了调整,换位为后面名人问采访者名字,这样的对话显得更有现实意义。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调整,但我很为自己高兴。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Unit 11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谈论过去经历时,要学生介绍自己的一位朋友。我先给学生一个表格,通过小组合作完成What could you do when you were ten?列出一些动词及动词短语如

read, write, skate, sing songs, play basketball, play the piano… 等等,能做的打( √ ),不能做的打(× ),然后根据合作学习后的情况用英语口头表述:My friend is….When…was ten ,…could …and…,but …couldn’t…or….一路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得非常好。我马上想到这样的任务,对我的学生太简单了,学生没有了“跳一跳才摘到果子吃”的感觉,一定不会满足。我马上要学生回忆儿童时的一次难忘经历,用3-5句话表达出来,限时5分钟。这样一调整就把说与写结合在了一起,增加了深度,说得出写不出的同学就体会了还需再努力背记单词,有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记得还有一次在讲到猴子与老虎时,学生们都觉得猴子比老虎更聪明。我曾让学生用英语展开讨论,“假如有药物能使你更聪明,你愿否一试?”学生热情高涨,个个争先恐后发言,课堂秩序忽然显乱。我不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不甘心课堂的有效时间被白白浪费,心里急速一转,立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辩论,正方(愿服这种药)反方(不愿试这药)对垒,学生有了阵营,矛头直指对方,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表现得真不错,会讲的讲得彬彬有礼,基础差的为了帮忙也能讲些力所能及的短语。我所做的就是为正反方学生在黑板上罗列各自的论点,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提供必要的词汇。这种生生互动气氛热烈,但仍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之中。 
     我回忆教学过程怎样?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计划如何?是否有所改变?改变计划的原因是什么?改变的方法是否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策略?学生已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吗?学生是否有所得?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是否对培养解题能力有所帮助?教师本身的教学思想可有存在问题?等等。 
     不足之处:由于没有利用多媒体,有些直观的东西没有很好的展示给学生看。另外,作业设计有局限性,拓展的层面不太宽。在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合作学习的时间少,这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第十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亮点是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熟练掌握了用be supposed to do sth来谈论不同国家的不同风俗,包括见面礼仪,餐桌礼仪,拜访礼节等;四人小组活动,不仅让学生可以分享查阅到资料,而且让学生能用简单英语句型表达所知道的课外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学习不同风俗习惯是为了加深了解,增进友谊.作为游客一定要学会入乡随俗.

 

 

第十三、四单元教学反思

九年级下册英语Unit 13主要是围绕着“Feelings” 这个话题, 谈论或询问对某事或物的看法以及谈论事物对人的影响.Unit 14以“Preparing for avacation” 为话题, 学习谈论最近发生的事情, 要求学会用现在完成时, 特别是already,yet在现在完成时中的用法, 来谈论最近已发生的事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 谈论或询问对某件事或物的看法,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谈论最近发生的事情。

2,学习动词make的用法, 学习现在完成时的用法, 掌握Units13-14的句型。

首先,我叫四个学生回答问题来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为接下来的课做好铺垫。因为这节课是复习九年级下册Units 13-14, 所以, 第一步是单词梳理, 即复习Units 13-14的重点单词, 第二步是词组梳理即复习Units 13-14的重点词组, 第三步是句型梳理即复习Units 13-14的重点句型, 这三步都是利用分组教学,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是语法梳理, 即复习Units 13-14的语法, 这一步是让学生自己归纳这两个单元的语法, 并指名回答问题, 以此来检查他们的掌握情况. 第五步是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有些学生掌握了Units13-14的单词, 词组, 和句型, 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好,Units 13-14的语法, 学生掌握得较好, 并且能做一些练习。

改进措施:

1, 词组梳理时, 应该让学生用每个词组造句。

2, 句型梳理时, 应该让学生仿照句型举一反三。

 

 

第十五单元教学反思

学习十五单元A部分时,单词太多了,以前我会在早自习领读完,然后上课时提问或听写。考虑到学生基础薄弱,还是稳扎稳打吧,于是乎,先领读了一页的,然后让学生去记。一部分学生还是愁的慌,为了让他们有信心记住,我就让他们三个三个的去记,然后再提问,学生的畏难情绪没了,都去抓紧记单词了。同样的任务,分散开去做就不愁了。当然需要的时间多了。其实,我是想让学生明白上面的道理。

阅读(4614)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