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率
教学内容:
税率(课本第10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纳税的含义和纳税的重大意义。
2、能计算一些有关纳税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依法纳税意识。
教学重点:
能进行一些有关纳税问题的计算。
教学难点:
税额的计算。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 课件出示家乡改造前后的对比图。
2. (1)看图,说一说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从家乡的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感受家乡的变化)
(2)讨论:用于改造家乡的资金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学生了解财政部门拨的款大部分是靠税收得来的)
2.导入新课。
什么是税收?国家征收的税有什么用处呢?纳税金额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纳税的知识。(板书课题:税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家乡变化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税收的重大用途,并对学习纳税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步认识、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
1. 仔细阅读教材10页的内容,从中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
2. 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展示相关内容)
(1) 什么是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 什么人需要纳税?
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3) 税收有什么意义?
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在学生理解税收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用税收为人民造福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税收的重要性)
(4) 税收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5) 什么叫应纳税额?
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6) 什么叫税率?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3.初步了解我国的税收政策。
(7) 我国的税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据国家规定,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关纳税的知识,了解税收的作用。 探究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1. 课件出示教材10页例3。(自主探究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一家饭店10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2. 读题,汇报从题中获取的信息。
已知营业额是30万元,税率为5%,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3. 思考如何运用所给信息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4. 学生尝试列式,师指名板演。
30×5%=1.5(万元)
答:这家饭店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1.5万元。
5. 讨论: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接受本题解法有困难的同学,可结合线段图讲解:把营业额看作单位“1”,因为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所以应缴纳的营业税相当于营业额的5%,即应缴纳的营业税相当于30万元的5%。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探究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用纳税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延伸
某饭店11月份上缴营业税3.5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该饭店11月份的营业额为多少万元?[指名板演:3.5÷5%=70(万元),并引导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布置作业
教材14页6、10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