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孩子们心里的琴弦响起来》读后感(范广如)

(2018-01-26 21:56:46)
《让孩子们心里的琴弦响起来》读后感
   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架琴。能否弹出诗一样美妙的琴音,教师的引导思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直以来,我们的做法就是灌输,然后要求学生记忆。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一篇美文,借鉴一篇美文,就可以写出N篇美文来。但我们收到的效果往往有悖初衷。面对要论说的对象,学生常常思维空洞,表达苍白,内容雷同,缺乏新意,等等等等。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又要求学生做更多的记忆,以为更多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教师施压,学生逆反;教师越施压,学生越逆反。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问题的结症到底在哪里?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如梦初醒:原来我们丢了最根本的东西!亲身体会,才会情出自然;真情实意,才会感人至深。
 《给教师的建议》的理论和做法是:“带领学生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课本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每出去参观一次,就把这大自然的‘书’读上一页。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要表述的‘词’之间的深刻联系。”因此,“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他们是用感官来感知‘词’,把这个‘词’与意识里储存的画面结合起来,因而深刻地感觉到“词”的情感色彩,形成意识中带有深刻个性的东西。”由此“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
    深入理解这段话之后我明白,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理论可以归结为一句,就是“实践出真知。”
   之后,我常常创造机会带着学生到野外去,到我们的大自然课堂里去。我想,教师的任务的确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在于引导,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丰富多彩的思维之路。这种思维的来源就是实践,让学生0距离接触要描绘的‘词’,写出他们真实的感受。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生们的情绪轻松愉快,思维积极活跃,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做有关于“希望”的文章。我不要求学生马上上交,而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观察、感受。我组织学生们到室外去,也鼓励他们在自由的时间里自己去体会。几天后,学生们的作业交上来了,他们的理解丰富多彩,令人激动:有的写刚出生的小牛在妈妈的舔舐下踉跄站立,说生命的延续是希望的代言;有的写晨光里每天带着小孙孙跑步的老爷爷,老的鹤发童颜,小的蹒跚可爱,说能把上一代的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就是在播种希望;有的写他们眼里的春天,并联系到了旭日阳刚《春天里》的成功,说严冬的洗礼是阳春的序幕,艰苦的打拼是希望的萌芽……每一篇文章无论简单明了的,还是寓意深刻的,都让人感到思维的生动,情感的真切,一改从前的刻意模仿,生搬硬套,平平泛泛,死气沉沉。这无疑也给了我一种力量,我感觉我正在弹响孩子们心中久闲的琴。这是一项多么有意义的事业!
    然后,在总结课上,我对孩子们说,我带你们到大自然去,是在教会你们观察、思考、联想和联系。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出去体验,将来到社会上,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有机会先去体验。所以现在我们要学会观察,积极积累,这样当面对要表述的对象时,我们才能结合生活的经验进行联系,从而更加准确和有力地表达。这也是生活的一种能力。以此类推,万事万物,都需要我们的观察、体验、思考、领悟、总结、完善、提高......你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架琴,不要闲置它,不要让它落满灰尘,而要让它弹奏出各种各样美妙的乐曲。今天我只是弹响你们的一个音符,希望明天,明天的明天,你们能够接着弹好余下的所有音符......
    这样,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启发下,我正在逐步地让我的课“活”起来。我希望我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书面上的唐诗宋词,定义原理,更有做人的理念和技能。我知道,任何经验都不是照搬,即便穿别人的鞋,也要走自己的路。但我认为,《给教师的建议》就像一双神奇的手,在我们拨响学生们的琴弦的同时,这双手也拨响了我们教师的心灵之弦,它让我们的心一直在灵动,在寻找启迪和引导学生的灵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