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杨邦乂之子杨再兴的查证与《鸿山杨氏家谱》
(2022-04-01 15:10:31)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文史探秘 |
杨邦乂之子杨再兴的查证与《鸿山杨氏家谱》
在查阅大量宋元明文献后,发现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明确记载了杨再兴为岳飞裨将、杨邦乂之子。本文结合《鸿山杨氏家谱》墓志铭家谱记载,就历史上杨再兴归属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探讨。
杨邦乂之子杨再兴的查证
一、该跋涉及到的相关人物
1、
虞集(1272-1348),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道园,人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其五世祖虞允文(1110—1174),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曾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采石之战中大败金军,官至丞相。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他被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为怀王时,已知虞集之名,继位后授之奎章阁侍书学士,进翰林侍讲学士,并与赵世延等编纂《经世大典》。因虞集曾草诏说顺帝非明宗子,所以顺帝于元统元年(1333)6月即位后,10月他就谢病回乡。
谥文靖诗文为当时大家,“一时宗庙朝廷之典册,公卿士大夫碑版咸出其手。粹成一家之言”。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先后齐名,人称“虞、杨、范、揭”,并称“元诗四大家”。他主张宗唐宗古,以李白、杜甫为正宗,而又特别欣赏陶渊明、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人,提倡“舒迟而淡泊”的审美观。诗文风格谨严,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
2、
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建康留守杜充贪生怕死,见金兵即将兵临城下,弃城而逃,后被俘投降。杨邦乂当时只是个建康府通判,系文官,手中没有兵权,但仍拼死抵抗,终因势单力薄,寡不敌众,力竭被俘。
金兀术知道他在老百姓中威望颇高,只要他肯降,建康就是金国的天下了。于是,亲自出面诱降,杨邦乂面对金兀术大骂道:“若以夷敌而图中原,天能久假乎?恨不磔汝万段!”金兀术大怒:“好大胆,你究竟安的什么心?”杨邦乂回答:“我有一颗爱国的铁心!”,兀术遂命人持刀取心,杨邦乂壮烈殉国。因其爱国而去心,又被后人尊称为杨邦乂(乂不作义、仪)。后人立碑以纪念。人们在他被害的地方修了座墓茔,墓碑上刻着“杨忠襄公剖心处”,石碑两边刻着他的生前誓言:“宁为赵氏鬼,不做他邦臣。”即雨花台的景点--杨邦乂剖心处。
3、
宋高宗,名赵构(公元1107-1187年)、又思陵,字德基。徽宗第九子,钦宗弟。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正草千字文》及《光明塔碑》等。1127年6月12日,赵构登基成为皇帝,建立南宋政权。
4、
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北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史书记载杨再兴为岳飞裨将。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在宋高宗赵构的授意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传世。后来为纪念他在杭州建有岳王庙,至今犹在。
5、
赵孟睿1254年 --- 1322年),元代著名书画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松雪,又水晶道人,吴兴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入元后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后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6、
杨拱辰庐陵人、杨邦乂五世孙、活动于元代。跟活跃在宋代杨拱辰不是同一个人。宋代杨拱辰活跃在南宋期间,宋代名人冯时行(1100-1163)、郭印均有诗文记载。
二、虞集与杨拱辰关系
我们可以从虞集《道园学古录》中《送杨拱辰序》一文来分析虞集对杨邦乂家史的了解情况。
1、《送杨拱辰序》原文出自虞集《道园学古录》卷33,15-17页
庐陵杨拱辰自金陵归道过临川之上,而告予曰:建炎初,金兵犯建康,守臣降。我五世祖父以郡倅死之。郡人收而葬诸南门之外。明年朝廷旌其节,赠直秘阁,又赠徽猷阁待制,谥忠襄,立庙墓側,官二子。赐田庐陵。子孙世守之。仍改至元二年(1337)始克往拜墓下(距离杨邦乂去世208年)。盖自国朝以来前代忠臣之在祀典者,有司尝以诏书祠之。而庙旁之父老,犹能相传其遗事称道之。犹感愤有生气。护戒其墓道,樵牧无敢至者。知拱辰是其曾孙特相慰抚。顾庙貌古老,宜少加葺规,再往而经营焉。明年春东行,故为诗以送之曰:“一襟寒碧忠臣血,二百余年翳(yi)草莱,故国丘墟遗庙在,荒城霜露远孙来,黄鹂碧草无时尽,白日青天后死哀。也有先祠临采石,每曾挥泪櫂(zhao)船回”。 盖予先丞相忠肃公亦赐英烈庙于采石,庙久不存,而祠堂在广济寺。子孙往来江上必省拜题壁以识。庙有两碑。一碑断,为临观女道士所取,尚使族人求之,不可得。一碑仆,前当涂守覃怀、薛公超吾,起而树之,其高义如此,故倂及之,必有闻风而起者,拱辰其往哉!
2、从该文可以知道:
1)
2)
3)
4)
5)
6)
7)
8)
9)
三、跋的背景
1、
赵构即位初年,起用一些抗战派将领,特别对岳飞,他又爱又敬,有记载下的诏书,仅亲笔写给岳飞的信,就够印一本厚厚的书。不但如此,赵构还写了“精忠报国”四个字送给他。该跋提到的《赐岳飞批札》是赵构给岳飞亲笔信一部分。该札是在郾城之战过程中宋高宗所写,具有明显的时间特点、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2、
诗文是赵孟钤诤贾瞻仰岳飞墓时所作,应该在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追封岳飞为鄂王,旷世冤案得以昭雪,离岳飞被害已62年之后所写。诗文“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表达了对岳飞屈死及由此而产生的恶果的沉痛哀悼之情,对南宋君臣苟且偷安的政策表示了强烈的愤恨。
四、该跋所记载的事件及分析
1、
大元故翰林承旨魏国公,谥文敏,赵公孟睿彻手唬骸澳隙删记嵘琊ⅲ性咐贤浩”, 集承乏国史尝读其诗而悲之。以为当时遗臣志士区区海隅犹不忘其君父 何敢有轻之之心也哉。今见思陵赐岳飞亲札,则其奏功郾城时,所被受者, 观亲札,所谓杨沂中、刘錡立功之事,则绍兴十年七月也。是时,桧方定和议,而飞锐然以恢复自任所向有功。飞之裨将杨再兴,则邦乂之子也。单骑入阵,几殪(yi)乌珠,身被数十创,犹杀数十人而还,一时声势可知矣。是以郾城之役,恢复之业系焉。飞之师乘势薄朱仙与乌珠战,破汴在顷刻。而桧亟罢兵,诏飞赴行在。而沂中、刘光世錡皆以其兵南归,自是不复出师。明年十二月桧遂杀飞父子,而乌珠无复忧色。洪皓 cv区区蜡书,虽至而中原无复余望矣。乃知文敏之诗其为斯时而发也,欤!
出自虞集《道园学古录》卷40,第21页
2、
1)
2)
3)
4)
5)
6)
7)
8) 《学古录》成书于元代,《遗稿》成书于元代,虞集卒后六年(至正14年1349年),为虞集从孙所编。尤其《学古录》具有很重要的史学价值。《送杨拱辰序》,《跋》均出自《学古录》。
五、杨再兴是杨邦乂子的其他旁证材料
1.
2.
3.
杨邦义、杨再兴与《鸿山杨氏家谱》
一、《鸿山杨家家谱》中的杨邦乂、杨再兴
1.
2.
3.
4.
二、与《庐陵谱》杨邦乂支记载的差异
1.
2.
3.
4.
5.
结论与推测
由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知道《鸿山杨氏家谱》墓志铭记载杨再兴为杨邦乂子是真实的。《鸿山杨氏家谱》以杨邦乂为始祖没有理由怀疑。
那么为什么跟《庐陵谱》产生如此多的不吻合地方呢?我们可以推测: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