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叙述模式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时间久了,就成了老路。
小小说也是这样,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每年数以万计的作品问世,使得一些叙述模式慢慢浮出水面,时间久了,自然有套路之嫌。学习、掌握、超越,我们只有对这些套路加以领会,才得以更上一层楼,一览众山小。当然,小小说的叙述模式不可能简化为几个一成不变的公式,故此我总结出来所谓的叙述模式,只是一个大概的框架,便于大家理解和练习。
一、基础式
【公式】开篇→发展→小高潮→继续发展→蓄势→大高潮→退潮→欧·亨利式的结尾
【分析】此模式采取了顺叙的叙事手法,类似常见的故事写作,是一切叙述模式的基础。换句话说,它是母体,小小说的任何叙述模式,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裂变出来的。
顺叙是初学者常用的手法,其通病在于开篇叙述节奏过于缓慢,一味沉溺于人物关系、故事背景和事件起因的交代中。我个人建议,开篇宜迅速切入,一些必不可少的交待,可以在叙述的过程中慢慢展开。
运用“基础式”叙述模式的作品,故事开始是风平浪静的原有秩序,接着事态愈演愈烈,直至达到高潮,结尾复又有了新的秩序,且新旧秩序绝不会一模一样。这样的作品,最少要形成两次高潮,且结尾要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二、标准式
【公式】从小高潮的临近点开篇→倒叙(交代人物关系、事件起因或故事背景等)→小高潮→继续发展→蓄势→大高潮→退潮→欧·亨利式的结尾
【分析】把这种模式叫作标准式,是发现它很讨巧,符合小小说的各项文体特征,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它的优点在于开篇先声夺人,很容易将读者带进去。同时,倒叙的运用,使作品多了迂回曲折,避免了叙述手法的单一。倒叙具有其他手法所达不到的广度和深度。小小说的倒叙,要力求简洁,避免冗长,内容必须和整个故事情节浑然一体。
倒叙的诀窍要善于把握好时态,对人物的过去要进得去出得来,不会破坏作品的连贯性和叙述基调。同时,非常考验作者衔接和过渡的能力。

三、讲述式
【公式】闲话→正式开篇→发展→小高潮→继续发展→蓄势→大高潮→结尾→闲话
【分析】“闲话”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这是一个在饭桌上听来的故事”、“在我的一生里,有一件事让我没齿难忘”等。“闲话”的目的是将作者“我”介入进去,让读者参与见证,于开篇时增强故事的可信度,于结尾时丰富写作情感。讲述的过程中忌讳以对话的形式来推动故事情节,左右叙述节奏。这是一种愚笨的手法,缺点在于缺少场景画面感,枯燥乏味,同时因对话中口语的频频使用,减弱了作品该有的艺术品质。有一个写作技巧,就是先运用“基础式”的模式写完作品的主体,然后在首尾部分将“闲话”加上去。

四、组合式
【公式】介绍→片段→片段→片段……→结尾
【分析】这种模式的作品时间跨度比较长,多为主人公的生平。其组合,是通过人物性格(或人物特征)这条暗线,将一个个人生片段的叠加,以此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最终达到“性格如此,命运使然”。这种作品写作手法看似简单,实则操作起来难度很大。初学者写着写着,很容易沦为中学生式的说明文。小说,说来说去,是通过故事情节的自我发展、具有画面感的场景勾勒和血肉丰满的细节提炼来完成的。运用这种模式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所谓一个个人生片段的叠加,不能是简单堆砌,而要做到层次分明。
1500字左右的篇幅,于一大堆素材中剪裁得当,既有的放矢,又下笔从容,紧凑时密不透风,疏放时马跃南山,且过渡和衔接了无痕迹。这样传记式的写作课题,要想达到歌之泣之的艺术效果,一般的写作功底是完成不了的。

五、套娃式
【公式】开篇→发展→插入小故事→继续发展→高潮→结尾
【分析】两个故事,大故事套小故事,类似俄罗斯套娃或者中国套盒。小故事的插入,犹如插花,使作品多了旁逸斜出之美,或节外生枝之趣。至于小故事何时插入进去,没有统一的规定。前半部分插进去,可以推动大故事的情节发展;后半部分插进去,多为完成人物性格的转变;结尾部分补缀,则是为了丰富作品立意。小故事的插入,虽然是玩花样,实则是锦上添花,为大故事服务,和大故事融为一体。

六、由面到点式
【公式】大篇幅的故事背景交代、人物介绍→故事情节发展→高潮→结尾
【分析】每次读这样的作品,脑海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组镜头,由远至近,逐渐放大: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中国,某某市,某某乡,某某村,我们敬爱的村主任光着膀子在村头骂街,告个屁,老子就是天!这种由面到点的构思模式,故意大面积挥毫写意,渲染背景,营造气氛,真正到了某个中心点,却一反常态,三五笔轻描淡写地带过。汪曾祺先生的 《陈小手》是典型之作,全文不到1500字,三分之二的篇幅用于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特征,最后惜墨如金,五百余字完成了故事的讲述,颠覆传统,开创未来。
这种写法,一般的写作者很难驾驭。故事讲述不难,难就难在故事背景的构造。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环境,自然而然会发生特定的事件——看似一个老人在随意拉家常,实则用心良苦——一切都在围绕那个特定事件的出场而进行铺垫、发酵、凝聚。故事背景的构造,因为缺乏具体的故事情节,而让语言成了关键:干巴拙劣的,味同嚼蜡,不堪卒读;功底深厚的,魅力四射,神采飞扬,读起来当然是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七、重复式
【公式】场景→场景重复→场景再重复→逆转
【分析】严格来说,这种模式是刘国芳的创作“专利”。能够独霸一种写作模式,且模仿者络绎不绝,怎么说都算是一种成功。他的叙述模式,简练,重复,体悟到了中国美学和心理学的精髓。《左传》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刘老师深谙读者的阅读心理:“一鼓”是满堂彩的亮相,“再鼓”是衰减,“三鼓”是厌烦,那么“四鼓”呢?就是在读者完全松懈的前提下“彼竭我盈”,陡然逆转,别开洞天。这种重复,有时是通篇结构的重复,有时是叙述中对话或者故事情节的重复,有时道具在文中反复出现。值得赞许的是,这种重复,不是形式上文字游戏,他习惯在最后关头赋予作品哲学意蕴,以此“克之”,令读者回味无穷。

八、爆炸式
【公式】高潮→高潮效果→退潮→再退潮→结尾
【分析】小说一开篇就引爆“爆炸点”,“天崩地裂”,先声夺人。然后叙述“爆炸”所引起的动荡,主人公被迫进行秩序重组,最后一切慢慢平息,直至结尾时回归“爆炸”前的状态,或者步入新生活。其故事情节类似一个借来的花瓶哐地被砸碎了,主人公由此面临赔偿,却支付不起,只能将一块块碎片进行小心翼翼地修复,最后皆大欢喜,甚至花瓶由此从产生了新的价值和用途。说实话,这种由故事情节所决定的叙述模式,不好操作,很容易造成后半场疲软。

九、误导式
【公式】开篇(下套)→发展(误导)→继续发展(继续误导)→高潮(彻底误导)→结尾(峰回路转)
【分析】一条明线,一条暗线,两条线并驾齐驱。一个本身颇为简单的故事,因为有了“误导式”护驾保航,对读者进行故意误导,一步步循循善诱,直至把你引进死胡同,最后峰回路转,彻底颠覆了读者固有的阅读经验,使作品产生了难以估量的艺术魅力。阅读安勇的《一次失败的劫持》,我们一直以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男人,他为了换回自己的孩子而劫持了对方的孩子,直到结尾,才陡然明白我们深以为然的那个男人原来是一只公狼。同样,周海亮的《请求支援》,其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们身临其境,以为遭遇的是血淋淋的武林大侠相互残杀的场景,弄了半天,原来是网吧里的电脑游戏。而所谓的请求支援,只不过是骗取六十多岁在乡下务农的老母亲五百块钱进行游戏卡充值,重新购买游戏装备决战江湖。这种骗子式的叙述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线、暗线在行进中能够做到天衣无缝,而不是破绽百出,偷鸡不成蚀把米。说到底,还是智商的较量。

十、跳跃式
【公式】开篇→发展→高潮→跳跃→发展→高潮→结尾
【分析】当一个故事略显单薄时,可以另辟蹊径,运用跳跃、续接的艺术手段,引出另外一个故事,由A→B进行转移。B故事的粉墨登场,旨在加强作品的纵深度,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格局。这样的叙述结构,要求两个故事既独立又统一。故事情节编排时,要求大胆想象,合理虚构,避免两者同一化。如果无法完成A至B的续接,可以考虑从B开始,倒推出A来。当然,切忌闹出狗尾续貂的笑话。
该类作品因为多了一个故事,艺术上有延伸与繁复,类似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精致耐读,立意方面容易走向多义性。这是未来写作的方向。
本文原载于《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