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案(人教版)
(2018-07-14 18:15: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强调易错字)
梁国
2、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及断句)。
二、齐读课文,据意断句(强调易错处的停顿)
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字音都读正确了。但是停顿有几处处理的不是很好,请你们拿出笔来在书上标记一下。我听出问题的是:
1、 为/设果,果/有杨梅。
(生根据自学,试着翻译。据意定音,据意定节奏。)
2、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禽,不是家禽(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的意思。“禽”指鸟兽的总称。所以,“家”和“禽”是两个词语,“禽”字前面要停顿,让人听明白。
3、 再次齐读文(出示幻灯片)。
三、结合注释 通晓文意
1、自学译文
学习文言文只会读可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可以。请同学们参考注释、结合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交流。
出示幻灯片,要求生翻译课文并解释重点字词。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甚:很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很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而出。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由词句看出两家关系好,与孩子很熟。
指明孔君平的身份,他是孔子第26代后人,他的官职相当于国防部长。
故事继续发展……
为设果,果有杨梅。
为:替、给。
设:摆放、摆设。
孩子替孔君平摆设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联系上下文可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可见孩子招待客人很有礼貌。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示:给……看
曰:说。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没有。
应:随着。
禽:鸟兽的总称。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小游戏
快问快答(游戏后提升难度,一人译全文)
3、渔歌对唱
师说译文,生读原句。(强调读出语气)
4、生再读文(节奏、语气)
(出示幻灯片)古文最初是没有标点的,是后人根据文意而加上的。现在我们已经知晓文意了,请大家读出节奏,并注意语气。
四、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的就是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那么,请同学们找一找《杨氏之子》这个小故事人物语言描写有几处呢?(生答)请大家拿笔画下来词句。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你们听懂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吗?
(生答)你们真聪明,一听就听出来了,那杨氏子听明白了吗?
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兵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对比“孔雀是君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出示幻灯片)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这两句话 ,比较这两句话差别在哪儿,哪一句更妙?
A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聪慧。(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
B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夫子”?
提示: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称孔君平为“夫子”显得有礼貌。(男女生对读,注意语气。)
“应声答曰”
这么巧妙的回答,九岁的孩子一定思考了很久吧?
从“应声答曰”看出他的回答,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你觉得九岁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出示幻灯片)杨氏之子——思维敏捷、机智、懂礼貌。
杨氏子迅速巧妙地婉转应答使孔君平不得不叹服,怪不得文章开篇就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4、角色对读。
请学生直接读出人物的语言,注意夫子和孩子的身份及语气。
五、熟读成诵
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背诵,并提问“怎么背出来的?”)
背诵小妙招:多读、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意背诵
六、学法总结(学生回答,逐条出示)
1、正确流利读文,品读节奏。
2、参考注释、结合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意思。
3、抓住具体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4、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七、拓展延伸
《世说新语》这部书中,像《杨氏之子》这样生动睿智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咏雪》,讲的是古代才女谢道韫小时候的故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1、 学生尝试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2、体会文中哪儿一句体现语言的“妙”。“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句子
展示图片体会“妙”
写白雪的轻、柔、小、细等特点,还写出了白雪在风的衬托下轻盈起舞的美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