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从现代意义上谈刘备对马谡的那句话的评价
假如刘备用我们今天的理论和观点,那么马谡就是一个:
有理论,满腹才华,书读得多,但却是一个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学会在实战中融汇贯通的人。
因而众人对他的赞誉,是言过其实的。
特别是在军事上,尽管他好论军计,喜欢谈论兵法,但是却从来没有树立过一场真正的实战功绩,因而是有待考察的,在关键紧急的时刻,是不能把重要的大事交给他的。
长期担任文职(比如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嶲太守),说明他缺乏在军中的历炼,“好论军计”说明他深谙用兵之道。
但总的来说,只有实践的检验,才是把理论做的最好的人。
我过去做过车工,我知道如果想要真正的掌握书本理论知识,没有实践是不行的,所以对于这一点,我有深切的体会,我也是以我的思想观点,来谈这一看法。
正因为马谡的谈吐不俗,赢得了众人对他的赞誉,就连诸葛亮都经常与他一起共同商讨兵法,彻夜长谈。
历史上和马谡相似的还有一位人物,就是战国后期的那位纸上谈兵的赵括。
既然马谡没有亲自独立的指挥过一场战争,那么就不应该把一个相当于文职的、参谋级别的人物,推向战争的最前线,推向对战争全局有决定影响的,需要独挡一面的大将的位置,——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即使是马谡要主动请战,诸葛亮在用人的人事安排上,仍然是一个缺乏深思熟虑的决定。
马谡要主动请战,实际上也是他想要拿出一点成绩,对的起他这个先锋的位置,因为当时久经战场的老将(如魏延、吴壹等)蜀中并不缺乏,诸葛亮同意他,可能也是同样的错误。
但如果以马谡的所长,工于谋划,善于谋略的特点,用好他,坚持让他做一个参军的职位,应该还是不错的人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