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时期的唐生智,在回想起那场南京保卫战时,说了一句话:“死地形成了,但生地却没有形成。”
唐生智
很显然,唐生智对他指挥的那场刻骨铭心的南京保卫战,一直备受煎熬,至死念念不忘。
对于唐生智个人来说,是耻辱之战,当然也是对于我们全体中国人来说,也是奇耻大辱之战,南京大屠杀,国耻莫忘,吾辈当自强。
唐生智在那场耻辱之战后,从此退出了军界,回到老家从事办学教学事业。
唐生智在当年指挥那场南京保卫战时,本想以“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这条兵法来守卫保卫南京城。
这样做的目的是:断绝士兵有可能出现的逃跑后退的道路,激励将士们的士气,誓死来保卫守卫南京城。
破釜沉舟,同仇敌忾,置之死地而后生!
——
如果使用这条兵法,最佳的效果是,要做到全军上下一心,官兵上下一致,兵无逃跑后退之念,将有战死必死之心,具备了这些条件,军队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但仅仅于此,还是不够,要想战胜敌人,还需要有将领的智谋,进一步形成的制胜条件。
在历史上,使用这条兵法最著名的战例有项羽“巨鹿之战”,韩信“井陉之战”等等。
项羽破釜沉舟
韩信井陉之战
在历史上使用这条兵法,失败的战例也大有人在。
西汉七国之乱时的吴王刘濞,因粮道被汉军所断,决定以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寻求和汉军决战,结果被周亚夫给彻底打败。
七国之乱
可见,使用这条兵法,成则精典战例,败则反面教材,做将领的人,还是需要非常谨慎的。
项羽破釜沉舟,他是遇上的是秦国公子哥们型的将领王离。秦军另一位主将章邯虽然英武,但他手下的士兵却是修建骊山陵墓的囚徒临时拼凑而成的军队。假如项羽是遇上的是王离的爷爷,秦国名将王翦,和灭六国的秦国虎狼之师试试。
韩信井陉之战,假如他是遇上的赵军主将是李左车,而不是陈余,会是如何?哪里又会有什么“西汉三杰”,成就韩信的不朽功名啊?
如果是遇上这样的情况,这两位都得很快兵败被杀,用李左车的话就是“不出二十日,取韩信首级项上人头来”。而另一位项羽也肯定会兵败被杀。
所以我们说“不以成败论英雄”。
有些人获得成功了,就是运气好了些而已,有些人失败了,就是运气差了些而已,“时也、运也、天也”。
那么,当年的唐生智,具不具备使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这条兵法的客观存在的条件呢?
失败的责任,是不是又应该由他唐生智一人,独自承担呢?
当然不应该全是。
唐生智有守城上指挥错误的责任,尤其是在后期撤退的命令下达上,但还真的就不应该由此就把所有的责任都加给他。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