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思考
(2012-11-12 17:33:40)
标签:
杂谈 |
设计练习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原则。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也要有一些综合练习题和富有思考性的题。”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注意教材知识展现的前后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也就是说,练习的顺序应遵循从基本到综合型,从模仿到灵活应用,即由公式型到应用型,再到综合型。如,在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我就设计了一组层次性非常强的习题:第一层次(基本题)简便计算下列各题:35+240+25,56+75+44+15。第二层次(变式题)简便计算下列各题:(72+33)+(67+28),(143+69)+(57+131)。第三层次(综合题,新知适当结合旧知)下列各题能简便计算的简便计算:(96+49)+157,(92+58)+(45+108),(68+76)+32+24。第四层次(发展题,供学有余力者用)计算:2+3-4+5-6+7-8+9-10+11-12+13-14+15。这样,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了成功的欢乐,对数学学习更有信心了,使他们学习更加主动与积极。
为了提高练习效率,教师应精心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在较少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练习效力。把学生抄题、做题的纯粹机械动手练习变为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练习。如在教学乘法口诀和利用口诀求商的课堂练习时,教师可设计如下的练习活动,寓知识于游戏之中。这样,产生无意识记,其记忆的效果往往比强记省劲。
①、对口令。即把45句乘法口诀的每句口诀只写出前一部分,做好标签。将全班学生面对面分成两行,每人抽一签,一个说,对面一人答。
②、转圆盘。用硬纸做两个同心圆。在内、外圆上分别写上1-9各个数,转动一个圆,使里外两个数对齐,说出每两个数乘得的积。每转动一个格,算出9个数。
③、猜卡片。活动前先写好卡片。如72、45、24、56、36…,每位学生抽一张后,说出卡片上的数是由几和几相乘的积。
④、夺红旗。教师先写出算式,按组接力写积,看哪组先算完就夺得了红旗。
以上的游戏性练习方法,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熟练程度和兴趣,使学生从大量的抄写作业中解放出来。
练习题的设计,需要教师进行再创造,应根据学生理解----探索-----运用知识的这一过程进行设计,并用直接或间接的教学经验,正确的预计到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常见的错误,作为练习设计的参考,正确运用好课本练习题。如有的可用习题补充实例,以练代教,有的直接运用,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有的可拉开档次,以练促进探索;有的则可强化,以练督学。
另外,能让学生课后完成的就让学生课后完成,不要把所有要探究的问题都放在课堂上。例如问题:n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几个交点?平面上的n条直线最多可以将平面分成几部分?……学生学习了一些概念后完全有能力在课后独立或通过合作交流解决这个问题。
练习的设计,要以教材为依据,以大纲为准则。大纲要求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要作重点练习,不能打折扣。大纲要求了解或初步认识的内容,练习时应掌握分寸,不能任意拔高。属于渗透或孕伏的内容,不能提早揭示其内涵。在练习形式上要适宜,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对每次练习都要讲求质量,不能只求“多”而不教“质”,不能单纯靠数量来取胜,既要把握练习时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又要在内容上达到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和了解学生的目的,以真正发挥每次练习的效用。
在练习评价中可单独采用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也可以是几种评价方式的相互结合,应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应加强练习过程、思维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注重练习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在课堂上应创造机会,通过交流、介绍、传阅、发言等形式,展示孩子的练习成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体验,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愉悦。当学生的练习精彩时,可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或给予简单的物质奖励。当学生的练习有进步时,可给予语言激励,如“真是奇思妙想。这与你平时爱学习,肯钻研是分不开的。”这样的教师评语,不仅激励了练习有进步的学生,对其他的学生也有辐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