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解析生存主义者的“自了汉”形态

(2022-03-25 16:38:26)
标签:

转载

解析生存主义者的“自了汉”形态

闲读古诗杂感之十二

 

    读金性尧先生选注《宋诗三百首》,最后一首诗,题目是《题驿壁》,作者无名氏。原诗如下:

 

    记得离家日,尊亲嘱咐言。

    逢桥须下马,过渡莫争船。

    雨宿宜防夜,鸡鸣更相天。

    若能依此语,行路免迍邅。

 

    最后两个字的音是zhunzhan(谆沾),意为道路难行。这两个字在文档仿宋字库里找不到,只能用宋体字。

 

    这首诗的意思很容易理解。离开家远行的时候,父母尊亲谆谆嘱咐。过桥一定要下马,因为不知道小桥是否坚固;过河乘船则不要争抢,以防失足落水。雨宿宜防夜,是说遇到下雨天,就要及早寻觅宿处,天黑路滑不好走了。早晨听到鸡叫了,就应该起床看看天气如何。最后两句是,若能够照此去做,那么行路便会少了很多麻烦。全诗平淡,不以文采胜,但是很真切地写出了父母对于儿女远行的担心和嘱托,因此别有风味。

 

    诗的题目是《题驿壁》,显然是写在驿站(旅店)墙上的。而作者未留姓名。如此有两种可能,或者是作者无意留名,把父母叮嘱自己的话写在驿站里,提醒各位过路人注意,这是雷锋精神。或者本来就是民间流传的诗,被人写在墙壁上,后来又收入诗集。例如民谚“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便与诗句相吻合。

 

    读这首《题驿壁》,立即会想到孟郊的《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极为相似。不过孟郊的诗显然是文人诗,而此首《题驿壁》则是草根体,语气上又有不同。

 

    很有意思的是金先生在诗后的评介。金先生说:“使我们感到兴趣的,却是在过去的时代里,自有那样一种谨小慎微、步步为营、务必使自己半丝半毫免受损伤的自了汉。所以,当做讽世诗看,或许更有意义。”

 

    在这里,金先生是把这首诗作为“负面教材”对待,至少颇有不以为然的意思在内。而且强调指出这是“在过去的时代里”,也就是说现时代的旅行者无需作此谨慎小心的预防了。见仁见智,我无意对已经作古的金性尧老先生提出质疑,虽然我觉得远行在外处处小心并无不对,反而极为可取。金先生在此处提出了一个“自了汉”的概念,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心。实话实说,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个词汇。

 

    什么是自了汉?

 

    查询各种资料,包括百度一下,大致有了了解。

 

    自了汉的一层意思是源于佛教,即阿罗汉。阿罗汉属于修行的较低等级。按照佛祖的说法是,自己明白佛法,却无法普度众生,因此称之为自了汉。阿罗汉的本意还包含着“杀死烦恼”这样的一层意思,太复杂的我就不解释了。

 

    自了汉概念的另一个来源,是《红楼梦》中惜春所说的话:“不做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惜春以“冷人”著称,斩断一切情丝,不惹尘埃自然无烦恼。当然,负作用是永远一副冷面孔。

 

    然后就是金先生所理解的自了汉的本来含义,即具备照顾好自己、不出任何问题这样一种生活习惯的人。胡适先生在回忆录中提到,其父的好友、梅溪学堂创始人张焕纶先生,一生教书育人。张先生育人的宗旨只有一句话:千万不要仅仅做一个自了汉。

 

    千万不要仅仅做一个自了汉。

 

    这是上一个世纪之初,清王朝解体、中国在万般艰辛之中,开始迈向新时代的时候,有志于国家强盛的有识之士,对青年学子发出的号召。不要仅仅照顾好自己,或者说在照顾好自己的基础上,更要为国家民族奋斗。这个意思很对,我也完全赞成。不过有志之士和自了汉似乎并不一定是对立的关系。我同样关注“自了汉”的生存主义含义,尤其是一个人处在陌生环境当中的时候,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生存主义者必定是自了汉,这是无疑义的。不是说生存主义者不需要别人照顾,或者不去照顾别人。但是防微杜渐、未雨绸缪,不立于危墙之下;不做暴虎冯河的傻事是一定的。外出远行,更要自己管好自己。如果这就是自了汉,有什么不好的呢,对吧。

 

    这首《题驿壁》见于宋代诗人赵令峙的诗话《侯鲭录》卷六。赵令峙特别写道:“此征途药石也。余爱之,每示子孙。”其实不必谈什么生存主义者云云。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成熟的人,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就可以了。我想新时期如果还有《题驿壁》,也许会写上过马路时不要看手机,自助游时天黑早投宿,等等。不是一个意思吗?

 

    最后说一句,LP外出旅游了,我现在是真正的自了汉,感觉很不错,哈哈哈。

 

                        2014年4月2日六必居灯下漫笔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